2017年軍隊文職招聘考試崗位能力數量關系之方陣問題
歡迎來到紅師教育村官招聘網,我們旨在為考生提供提供2017年各省市村官報名時間、各省市村官招聘考試時間、村官招聘報考條件、村官招聘資訊、村官招聘、村官招聘面試、村官招聘工作待遇等相關信息,請隨時關注紅師教育村官招聘頻道! 崗位能力中的數量關系題著實讓多數考生頭疼,看似都會做,卻非常耗時間。從解題本質上來講,當中有許多題目還是很有解題思維和對應的固定解題方式在的,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并且從難度上來講也不是很難,而且當各位考生掌握了這些題目的技巧,必定能夠更好的把題目解出來。方陣的題目就屬于這樣的一類軍隊文職考試崗位能力備考題目。 一、什么是方陣問題: 這是一類橫豎排問題,橫著排稱為行,豎著排稱為列。
對于方陣問題,是這樣定義的:士兵排隊,橫著排叫行,豎著排叫列,若行數與列數都相等,正好排成一個正方形,這就是一個方隊,這種方隊也叫做方陣。 二、方陣問題的具體特點: (1)方陣不論哪一層,每邊上的人(或物)數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層,每邊上的人數就少2人; (2)每邊人(或物)數和四周人(或物)的關系:四周人(或物)數=[每邊人(或物)數-1]4; (3)實心方陣的總人數(或物)=每邊人(或物)數每邊人(或物)數; (4)空心方陣的總人(或物)數=(最外層每邊人(或物)數-空心方陣的層數)空心方陣的層數4。 三、方陣問題的五大計算公式: (1)方陣總數=最外層每邊數目的平方; (2)方陣最外一層總數比內一層總數多8(行數和列數分別大于2);
(4)方陣最外層總數=[最外層每邊數目-1]4; (5)去掉一行、一列的總數=去掉的每邊數目2-1。 四、方陣問題的巧解:
2015軍隊文職招聘考試崗位能力常識要點:中古代科技史
1.《尚書》記載了公元前2137年的一次日食,為人類最早的日食記錄。 2.商代甲骨文已經記載了日食、月食,并且出現(xiàn)了原始歷法陰陽歷。 3.春秋戰(zhàn)時期,二十八宿體系已經建立。 4.春秋戰(zhàn)時期,采用的是古四分歷,取周年長度為365又1/4天,采用19年7閏的方法。 5.戰(zhàn)時期,扁鵲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后世尊為脈學之宗。 6.戰(zhàn)時,發(fā)明司南,到南宋時,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7.《漢書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8.漢武帝時,編制我第一部完整歷書《太初歷》。 9.東漢末年,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后人尊為醫(yī)圣。 10.東漢末年,華佗發(fā)明的麻醉藥劑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被人譽為神醫(yī)。
東漢時,蔡倫造蔡侯紙。 12.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發(fā)明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13.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編制的大明歷取一周年長度為天,和近代科學測定的數值相差僅50余秒。 14.隋唐時期,印刷了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15.隋唐時期著名學者僧一行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子午線長度的測定,創(chuàng)制了用于天體測量的儀器黃道游儀。 16.唐代孫思邈著有《千金方》。 17.唐高宗時編《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編定和頒布的藥典。 18.北宋時,平民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 19.南宋時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槍。 20.宋元時代傳統(tǒng)的天文儀器發(fā)展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制的恒星多達2500顆。
21.明代李時珍編著了中醫(yī)學巨著《本草綱目》。 22.中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中古代科技史部分,知識點特別多,而上面所列是大家急需要記憶掌握的,希望大家引起足夠的知識,并加強記憶。其中1,2,5,8,9,10,11,18幾條是考試中的較為高頻的考點,需要我們一定要重點記牢。 更多考試信息請查看大學生村考試網,了解軍隊文職考試考試時間,軍隊文職考試考試內容。 (責任編輯:胡紫倫)
軍隊文職招聘考試崗位能力邏輯填空答題技巧之正確釋義法
2015年軍隊文職招聘安置工作開始,崗位能力作為北京區(qū)縣、河南、河北等省份軍隊文職招聘考試必考內容,紅師教育軍隊文職招聘頻道總結崗位能力邏輯填空的解題方法與技巧,助2015年軍隊文職招聘考試備考崗位能力提分無阻。 在軍隊文職招聘部考試中,邏輯填空是比較穩(wěn)定的一類題目,也是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的重要題型。從題量上來看邏輯填空占言語理解與表達題型總量近一半。邏輯填空這類題目在考生復習中常常不被列為重點。大部分考生認為這部分題目純憑語感就可以解決,其實這是一種誤區(qū),隨著考查重點的轉變,邏輯填空這類題目也越來越有章可循,邏輯填空題目時的技巧正確釋義法。 不管是考試,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語言文字作為交際的一種重要工具,無處不在。
但是,有的字詞從它的產生到現(xiàn)在,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變遷,有的字詞甚至和它最初的表意及功能大相徑庭。如果我們僅從漢字的構造上去分析、推測和判斷它的含義,有時就會相差甚遠,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 怎樣才能比較正確地把握字詞的意義呢?這個問題不僅一直困擾著考生,而且也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方向。我們的漢字系統(tǒng)可謂是博大精深,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字詞的含義和功用已經深深扎根在了民族文化的血液里,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從這個意義上講,與其說是探討字詞的含義,不如說是在研究我們的民族文化。如果字詞脫離了這個文化背景,字詞的意義或者含義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