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中西歷史上關于“政治”的基本觀點-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1-30 23:14:381:中西歷史上關于 政治 的基本觀點我們現在所說的 政治 這個概念是從希臘語的 polis 一詞演化而來的,其最初含義是指古希臘時代的 城邦 ,即當時的 城市國 。在中西歷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處的階級地位和歷史條件的不同,對于 什么是政治 給出了不同的解釋。(1)用道德的觀點解釋政治,把政治等同或歸結為倫理道德。(2)認為政治是一種法律現象,將政治說成是立法和執(zhí)法的過程。(3)將政治視為爭奪權力以及施展謀略和玩弄權術的活動。(4)將政治看作是 管理眾人之事 即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5)把政治解釋為圍繞著政府制定和執(zhí)行政策而進行的活動,是一種實現 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的活動。2:馬克思主義對政治的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從根本上闡明了政治活動的實質,對于政治的含義做出了科學的解釋。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對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點:(1)政治的根源是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關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這說明政治不是脫離經濟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質由經濟基礎的性質所決定,但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政治和經濟的相互作用過程,反映著階級關系及階級利益的復雜關系。強調經濟對政治的決定性作用,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根本特征。(2)政治的實質是階級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這里的階級關系不僅包括了敵對階級之間的關系,還包括了其他類型的階級關系。具體地說,主要有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關系,領導階級與同盟者的關系,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等。(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權力。任何階級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都必須掌握對國家或社會的最高統治權。無論是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還是人民掌握政權的社會,政治關系的存在與解決,都是通過政治權力實現的。政治權力的中心問題是國家。它是關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問題。(4)政治活動是科學,是藝術。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我們通過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研究它,就能從錯綜復雜的政治現象中找到其規(guī)律性,從而在政治實踐中通過運用政治規(guī)律實現自己的階級意志,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3: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的定義政治是階級社會中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4: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03年簡答)/(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06年簡答)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以對政治的理解而界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活動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因此,國家政權居于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地位。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應當牢牢樹立國家政權問題是政治學的根本問題的堅定意識。同時,隨著人類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政治現象的表現形式日益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僅將政治學理解為 國家學 ,就容易使其研究對象失之狹窄,從而減損政治學的現實解釋能力。我們認為,以公共權力為中心的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為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這種概括既在邏輯上重視了傳統的政治學研究的根本,又兼顧了政治學研究對象的全面性和具體性。5:政治學的研究范圍通過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即可對于政治學的研究范圍進行推導和概括。我們首先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理論邏輯,同時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fā)展的現實特點,認為將政治學的研究范圍歸納為六個方面比較適宜。(1)政治學基礎理論(包括政治思想史)。(2)中國政治。(3)比較政治。 (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 (6)國際政治。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政治行為的含義-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9-22 20:13:52政治行為的含義政治行為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對人們的政治行為進行研究,發(fā)端于20世紀初。當時,美國一些思想家認為,傳統政治學以國家、政治制度等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定性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已無法解釋當代復雜的政治現象。因此,必須另辟蹊徑,即從人們的政治行為入手,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這種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變革,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達到高峰。自20世紀70年代后,西方政治學研究雖然強調傳統價值回歸,但對政治行為的研究并未完全中斷,只是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罷了。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行為的關注開始于改革開放之后。目前,許多政治學著作都把政治行為作為政治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或詳或簡的闡述。有的把它作為一篇加以詳細論述,如王浦劬主編的《政治學基礎》、楊光斌主編的《政治學原理》和《政治學導論》、李愛華主編的《現代政治學》;有的將其作為一章加以論述,如姜涌編著的《政治學概論》;有的則是把政治行為中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單獨列出加以論述,如王邦佐等人所編寫的《新政治學概要》。由此可見,政治行為研究已成為我國政治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政治行為是人類行為的一種。一般來說,行為是個體的人受到來自體外或體內的刺激后的一種反應,是個人在內在或外在環(huán)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各種運動及其生理心理的變化。簡言之,行為是個體的人在意識作用下所出現的反應,是生理和心理綜合作用的產物。對此,人們一般沒有異議。但對于政治行為的界定,人們的認識則不完全一致。有人認為, 政治行為是政治關系的直接動態(tài)表現,它是人們在特定利益基礎上,圍繞著政治權力的獲得和運用、政治權利的獲得和實現而展開的社會活動 。有人認為, 政治行為是政治主體圍繞政治權力而展開的分配權威性價值的活動 。有人認為, 政治行為是社會各階級、政黨、集團和個人為達其目的而進行的社會活動 。還有人認為, 政治行為就是政治主體在政治意識的驅動下,在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動中的外在表現 。上述定義,各有特色。相比較而言,第一種概括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政治行為的豐富內涵,我們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闡述政治行為。二、政治行為的基本特征政治行為作為一種人類行為,存在于一切政治社會之中。由于政治行為是政治主體圍繞著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的獲得和實現而開展的各種社會活動,因而與人類的其他行為相比,政治行為也就具有權力性、目的性、價值傾向性、大眾性、互動性以及習得性等一系列特征。三、政治行為的制約因素人們的政治行為,一般總有其明顯的目的性。促使人們從事政治活動的內在動力,一是追逐政治權力的欲望,二是滿足自身政治權利的實現要求,三是個人情緒在特定情景下的作用。上述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幾種因素相互作用。人們的政治行為,不僅源于其內在動力,而且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從而使之在特定時間、特定場合下表現出一種既定的狀態(tài)。制約政治行為的因素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在客觀因素中,人們的經濟地位、政治關系、時代背景、社會輿論的開放和控制、文化差異等,乃是制約人們政治行為的主要因素。在主觀因素中,主要有家庭影響和個人所受教育情況、政治經驗、宗教信仰、個性特征,等等。四、政治行為的分類人們的政治行為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對政治行為進行不同的分類。例如,從政治行為主體來看,可以分為個體政治行為(它包括一般政治人、掌權者和政治家)和群體政治行為(它包括政治社團、政治組織、國家、階級、階層、集團和民族);從權力關系看,可以分為領導者的政治行為和被領導者的政治行為;從政治行為的性質看,可以分為理性與非理性政治行為、合法的與非法的政治行為、進步的與保守的政治行為、正義的與非正義的政治行為、民主的與非民主的政治行為;從政治行為的作用方式看,可以分為直接政治行為和間接政治行為;從政治行為的表現方式看,可以分為顯性政治行為和隱性政治行為,或公開政治行為和秘密政治行為;如此等等。中國學者大多從社會政治生活的常態(tài)來對政治行為進行分類。但對于常態(tài)的政治行為應包含哪些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政治行為主要包括政治斗爭、政治統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參與四個方面。也有人認為,政治行為應包括政治統治、政治管理、政治參與和國際政治四個方面。還有人認為,政治行為應包括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管理、政治參與、政治溝通和政治教育六個方面。我們認為,要科學劃分常態(tài)的政治行為,必須從兩個視角出發(fā)。一是從政治主體的視角考慮。因為政治行為是政治主體的各種活動,政治行為類型的劃分,必須以政治主體的類型及活動為參照。二是從人類歷史發(fā)展和某一國家政治發(fā)展過程的視角考慮。人類歷史特別是階級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表明,不同政治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斗爭,貫穿于政治社會發(fā)展的始終,任何國家都是階級統治的工具。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要對整個社會實行管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政治的文明,公眾也會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從某一國家的發(fā)展進程看,一般是先由廣大群眾通過革命斗爭奪取政權,進而實行本階級的政治統治。為維護其統治,必須對整個社會進行有效的管理。為此,都要不同程度地動員民眾參與政治活動。這在當代十分明顯。所以,本書是從政治斗爭、政治統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參與四個方面來闡述政治行為的。如何看待國際政治、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溝通、政治教育等政治行為?我們認為,國際政治是國際政治行為體(即主權國家、國際組織、政黨、跨國公司等組織)相互交往的過程及其后果。各行為體的活動表現為國際政治斗爭、國際事務的參與以及相互合作、協調和妥協。這些在政治斗爭、政治管理和政治參與中都會或多或少地體現,因而無需單列。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從其本身也是政治主體所實現和推動的角度看,當然可以劃到政治行為的范疇。但它們也會在政治斗爭、政治統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參與中以不同形式出現,因而無需在此單列。至于政治溝通和政治教育,則是政治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顯然不能與之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