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2009級理工科類“馬原”復習提要-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6-03 22:15:332009級理工科類 馬原 復習提要(注:★表示是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等的重要考點)一、試卷題型:單選題,25個 1分 =25分;多選題, 5個 2分 =10分;簡答題, 5個 6分 =30分;辨析題, 2個 5分 =10分;論述題, 1個 15分=15分;材料分析題,1個, 計10分。二、考試要點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學說,是關于資本主義發(fā)展和轉變?yōu)樯鐣髁x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的學說。狹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fā)展,即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廣義上的馬克思主義。2. 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與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P16)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P3)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來源 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德國古典哲學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是亞當 斯密和大衛(wèi) 李嘉圖??障肷鐣髁x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P8)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 徹底的科學性、堅定的革命性和自覺實踐性,而徹底的科學性是最根本的。(P16)3. 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意義和方法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是共同理論基礎。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是大學生個人成長和長遠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是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P19)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1. 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基本內容(P28)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的問題。第二,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2. 物質概念、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列寧對物質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學的規(guī)定: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P30)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是回答世界上的 萬事萬物有沒有統(tǒng)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P32)3. 意識的本質★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是回答世界上的 萬事萬物有沒有統(tǒng)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4. 實踐活動的構成要素及其特征;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P35)實踐活動的構成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客體(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工具等)。實踐活動的基本特征: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5.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lián)系的特點、發(fā)展的實質(P40-41)⑴聯(lián)系和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⑵聯(lián)系的特點: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 ⑶發(fā)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6.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fā)展的內在動力。(P43)質量互變規(guī)律體現了事物發(fā)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tǒng)一。(P46)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P47)。質變和量變的辯證關系是: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事物的辯證發(fā)展就是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肯定(正) 否定(反) 否定之否定(合)的過程。這樣,事物的發(fā)展才呈現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總趨勢。7.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辯證關系原理及意義★★(P45)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fā)展對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的統(tǒng)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結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⑶方法論意義:只有如實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采取正確的方針和辦法去解決矛盾。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原理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P46)8. 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P47)辯證的否定觀:(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2)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只有經過否定,舊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轉變。(3)否定是新舊事物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新事物孕育產生于舊事物。(4)辯證否定的實質是 揚棄 ,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積極因素。9. 意識的能動作用(P56)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與活動。主要表現在:第一,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意識活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⑴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⑵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⑶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fā)展。⑷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P64)2. 認識運動的基本過程與基本規(guī)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及其關系)(P68)認識運動是一個辯證發(fā)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及其關系:(P68)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理性認識是指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lián)系和事物自身規(guī)律性的認識。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首先,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其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只有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滿足實踐的需要。最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區(qū)分是相對的,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把它們截然分開。3. 真理與謬誤的含義與關系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P71)真理與謬誤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主觀是否與客觀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謬誤。(P 75)真理與謬誤的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P76)首先,真理與謬誤是對立的。兩者有本質區(qū)別,不能混淆。其次,真理與謬誤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再次,真理的發(fā)展也是通過與謬誤的斗爭來實現的。最后,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4.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及其意義★★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首先,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檢驗真理的標準,既不能是思想理論本身,也不能是客觀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 社會實踐。(P77)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特點。這是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主要根據。5. 價值及其特點(P79)價值 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價值的特點: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多維性。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huán)和人口因素。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辯證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第二,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第三,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遲或早的發(fā)生變化和發(fā)展。⑵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表現為三方面:首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如: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同經濟發(fā)展不完全同步。其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最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著阻礙的作用。2.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其關系;生產力的構成要素★(P100)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P10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是(P10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第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首先,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其次,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第二,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即符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生產力的構成要素(P100):一是勞動資料,也稱勞動手段。二是勞動對象。三是勞動者。還包含著科學技術??茖W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3.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概念及其辯證關系(P105)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辯證統(tǒng)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兩者的相互作用構成兩者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P107)4. 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系統(tǒng)(P11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革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特別是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重要動力。改革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又一重要動力。是同一種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采取的革新舉措。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強大杠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5.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強大杠桿。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P123-124)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使勞動力結構向智能化趨勢發(fā)展;二是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使人們的勞動方式走向智能自動化、大系統(tǒng)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變革;三是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yè)結構發(fā)生變革。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F代科技革命把人們帶入了信息時代,學習日益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人們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機會。最后,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思維方式的變革。6. 人的本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的現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僅作為 類 與動物有本質的區(qū)別,而且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本質區(qū)別;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不是自然屬性;人的本質屬性表現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特別是經濟關系中;人的本質是變化、發(fā)展的,而不是永恒不變的。(P128)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P130)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的勞動群眾,創(chuàng)造了人們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和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等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前提。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通過物質生產實踐為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設施。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精神產品形成和發(fā)展的源泉。人民群眾還直接參加了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替,最終取決于生產力的發(fā)展,但卻不會隨生產力的發(fā)展自發(fā)地實現和完成,而必須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革命的主力軍。思考題P136頁1題★★馬克思認為: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 這段話蘊涵了哪些唯物史觀道理?這段話反映的歷史事實,能夠引發(fā)我們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怎樣的思考和認識?答: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的總和)決定上層建筑。因而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發(fā)展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也必然相應地發(fā)生變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2.火藥、指南針與印刷術作為先進的生產工具,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方向,它在社會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標志著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因而必將引發(f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一連串的變化。3.封建時代的后期,資產階級作為新興階級,代表著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fā)展方向。資產階級運用火藥、指南針與印刷術擊敗落后封建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支配的歷史必然。4. 火藥、指南針與印刷術的發(fā)明,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我們在歷史上曾長時間地領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與外國侵略,才落后了?,F在,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已經取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所以我們以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會。只要我們繼續(xù)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改革經濟基礎中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上層建筑中不適合經濟基礎的方面,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思考題P136頁2題★★談談在利用科學技術方面我們應該怎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答:1. 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標志,對于推動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 但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以造福于人類,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消極后果。其中不良影響之一就是在發(fā)展現代工業(yè)的過程中,違反自然規(guī)律,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環(huán)境污染等,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3. 對此,我們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fā)展觀指導人們,樹立全球觀念,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和危機意識,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狹隘視野和急功近利的行為,正確對待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與消費活動,直至變革不適合自然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社會形式。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人類擺脫困境創(chuàng)造新的物質手段。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其主要途徑: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2. 價值規(guī)律及其作用★(P147-148)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這就是價值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表現在:第一,自覺地調節(jié)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第二,自發(fā)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第三,自發(fā)地調節(jié)社會收入的分配。3.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P151)第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為剩余價值論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第二,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指導。4. 勞動力商品的特點★(P154)勞動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點。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fā)展、維持和延續(xù)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 它包括三個部分:⑴ 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⑵ 為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⑶ 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在使用價值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 就是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它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而且這個新的價值比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更大,即產生剩余價值5. 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P157)與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P167)★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就是價值增值過程,在價值增值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于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用于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因此,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生產剩余價值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這是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工人為資本家勞動,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工資表現為 勞動的價格 ,或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界限,掩蓋了資本家的剝削關系。6. 資本循環(huán)的三個階段(P165)與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P167)資本循環(huán)的三個階段是:購買階段(貨幣資本) 生產階段(生產資本) 售賣階段(商品資本)。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只有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資料的生產)的生產不僅在規(guī)模上,而且在結構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才能正常實現,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7.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P169)、經濟危機的實質(P170)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但是這種過剩是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實際需要相比的絕對過剩。8.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內容(P173)及其本質(P175)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包括資本主義的民主與法制、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等。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本質上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tǒng)治和社會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為資產階級專政服務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其一,資本主義的民主是金錢操縱下的民主,實際是資產階級精英統(tǒng)治下的民主。其二,法律名義上的平等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其三,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是一種維護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1. 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經歷了兩個階段: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P182)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引起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壟斷不能消滅競爭,反而使競爭變得更加復雜和劇烈的原因是:第一,壟斷沒有消除產生競爭的經濟條件。第二,壟斷必須通過競爭來維持。第三,社會生產是復雜多樣的,任何壟斷組織都不可能把包羅萬象的社會生產都包下來。2.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主要形式及其作用★(P187)A.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必然結果。首先,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在更大范圍內被支配,從而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其次,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的深化,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最后,緩和社會矛盾,協(xié)調利益關系,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B.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主要形式有四種:⑴ 國家所有并直接經營的企業(yè)。⑵ 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企業(yè)。⑶ 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⑷ 宏觀調節(jié)與微觀規(guī)制。C.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fā)展,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利于緩解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促進社會經濟較為協(xié)調地發(fā)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加快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進程。但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根本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它在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國家力量同壟斷組織力量結合在一起的壟斷資本主義。它是更有利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總利益的。3.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及其表現與作用★經濟全球化指在生產不斷發(fā)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經濟活動超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qū)的范圍而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的一體過程。(194)經濟全球化的原因(196):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其次,跨國公司的發(fā)展。最后,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多樣性的(194):一是生產的全球化。以跨國界組織生產為核心,以全球化生產體系的形成和建立為標志,使世界各國生產活動不再孤立進行,而是成為全球生產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二是貿易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擴大,服務貿易發(fā)展迅速,參與貿易的國家急劇增加。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國際債券市場融資規(guī)模迅速擴大;基金市場迅速成長;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四是企業(yè)經營全球化??鐕境蔀槭澜缃洕闹黧w。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yōu)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fā)展。但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后果:一是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差距擴大。二是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huán)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fā)生。三是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后國家都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出現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四是爆發(fā)全球經濟危機的風險不斷增大。4.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及其原因★表現:(198)㈠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法人資本所有制是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發(fā)展的新形式。㈡ 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開始采用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如職工參與決策、終身雇傭、職工持股和全民化的社會福利制度等。㈢ 社會階層、經濟結構的變化。一是擁有所有權的資本家不再直接經營和管理企業(yè);二是高級職業(yè)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三是知識性和服務性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勞動方式發(fā)生新變化。㈣ 經濟調節(jié)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tài)的變化。國家開始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經濟危機的四個階段之間的差別有所減弱,各階段的交替過程已不那樣明顯;金融危機頻繁發(fā)生,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加強。㈤ 政治制度的變化。首先國家行政機構的權限不斷加強。其次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公民權利有所擴大。再次重視并加強法制建設。最后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臺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原因(202):首先,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fā)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其次,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yōu)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最后,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5. 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P207)首先,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包含著現代的一切沖突的萌芽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發(fā)展, 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也越明顯地表現出來 。其次,資本積累推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激化并最終否定資本主義本身。再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社會化的更高形式,將成為社會主義的前奏。最后,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無產階級必將徹底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⑴ 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創(chuàng)造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⑵ 建立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⑶ 對個人消費品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關系。⑷ 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⑸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⑹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P229)2. 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 ★第一,各國的生產力發(fā)展狀況和社會發(fā)展階段決定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點。第二,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性是造成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多樣性的重要條件。第三,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是造成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多樣性的現實原因(236)3. 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與長期性的原因 ★(P233)一是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制約;二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fā)展狀況的制約;三是國際環(huán)境的嚴峻挑戰(zhàn);四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㈠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㈡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㈢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2. 正確理解 兩個必然 和 兩個決不會 的關系(P267)兩個必然 是指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兩個決不會 指的是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兩個必然 和 兩個決不會 是對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必然性以及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的全面論述。2009級理工科類《馬原》模擬試題一、單選題(在本題的每一小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請把你認為正確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選不給分。每題1分,共25分)1.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指( A )。 P3A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fā)展B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學說體系C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D列寧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2.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是( D )。 P6A工人運動得到了 農民的合唱 B工人罷工和起義C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 D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3.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根本的本質屬性是( A )。 P16A 科學性 B 革命性 C實踐性 D與時俱進4.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是(C )。 P17A消滅階級、消滅國家 B實現人權 C實現共產主義 D實現個人的絕對自由5.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是( D )。 P21A 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著作 B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C實事求是 D 理論聯(lián)系實際6.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 C )。P28A 哲學與人類生存活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問題 B 人與周圍世界的基本聯(lián)系問題C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D 關于人的本質問題7.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 B )的基本問題。 P28A唯心主義哲學 B全部哲學 C唯物主義哲學 D一部分哲學8.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指( C ) P28A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B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C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D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9.《壇經》記載: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勰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段話表明慧能關于運動的基本觀點是( D )。 P66A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B 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C 精神運動和物質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D精神是運動的主體10.物質的唯一特性是(A )。 P30A客觀實在性 B實物性 C結構性 D可分性11.醫(yī)學科學證明,如果人的大腦皮層受損,就會喪失思維能力,沒有意識。這說明( B )。 P30A人腦是意識的源泉 B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C人腦健康自然會有正確的意識 D 意識是對外界事物的正確反映12.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D )。 P32A實踐性 B運動性 C客觀性 D物質性13. 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 形象地表達了動和靜的辯證關系是( B )。 P32A. 靜不是動,動不是靜 B.靜中有動,動中有靜C. 動是必然的,靜是偶然的 D.動是靜的原因,靜是動的結果14.時間是指(C )。 P32A物質運動的廣延性 B物質運動的絕對性 C物質運動的持續(xù)性 D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性15.馬克思主義認為,從實踐的活動機制看,實踐是(C )。 P35A生活、行為、現實、事實等感性活動 B科學實驗C主體與客體通過中介相互作用的過程 D道德行為和政治活動16.印度一位教授曾對一棵樹算了兩筆不同的賬:一棵正常生長50年的樹,按市場上的木材價格計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從它產生的氧氣、減少大氣污染、涵養(yǎng)水源、可以為鳥類與其他動物提供棲息環(huán)境的生態(tài)效益看,則值20萬美元。這種算賬方法強調了(C ) P41A事物存在的客觀性 B人類認識的主觀性 C事物聯(lián)系的多樣性 D事物運動的規(guī)律性17.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 A )P43A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B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C質量互變規(guī)律 D普遍聯(lián)系規(guī)律18.辯證否定的實質是 揚棄 ,它的含義是指( C )。 P46A全部的拋棄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的組合C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D純粹的否定19.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D )。 P54A思維對事物本質的概括和反映 B用來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維形式C事物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D事物運動發(fā)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20.中國戰(zhàn)國時代的哲學家荀子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說明規(guī)律的根本特點是(B)。A. 能動性 B. 客觀性 C.辨證性 D. 歷史性 P5421.實踐的主體是( D ) P 63 0809A 絕對精神 B 所有的人 C 人的意識 D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22. 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這說明(D )。 P 64A自然界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B科學進步是實踐的目的C技術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 D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2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tǒng)一的基礎是(D )。 P69A客觀世界 B感覺 C思維 D實踐24.真理與謬誤的根本區(qū)別是( C )。 P 75A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C主觀與客觀是否相符合 D是否為大多數人所接受25.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相互關系是(C )。 P76A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絕對對立的 B沒有相互轉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D兩者之間沒有原則區(qū)別26.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是(C )。 P95A社會意識 B地理條件 C生產方式 D人口因素27.大眾心理影響經濟走勢,能正確解釋這一現象的觀點是 ( D )。 P 98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決定作用 B 社會心理可以左右社會發(fā)展方向C只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才能影響社會發(fā)展 D 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28.劃分生產關系類型的基本標志是(B ) P101A產品的分配形式 B 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 D 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性質29.在生產關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方面是( A )。 P101A生產資料所有制 B產品的分配和交換 C在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 D管理者和生產者的不同地位30.上層建筑是指( D )。 P 105A 社會的經濟制度 B 科學技術C 社會生產關系 D 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意識形態(tài)及相應的制度和設施31.上層建筑系統(tǒng)由兩大部分組成,這兩大部分是(C ) P105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國體和政體C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3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制定的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這說明(C) P107A.經濟基礎發(fā)展的道路是由上層建筑決定的B.上層建筑的發(fā)展決定經濟基礎的發(fā)展方向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D.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不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規(guī)律的制約32.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C ) P112A階級斗爭 B改革開放 C社會基本矛盾 D科學技術革命33.商品最本質的因素是( C ) P144A使用價值 B交換價值 C價值 D價格34.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其完備的外在表現是(B )之間的對立。 P 144A商品與商品 B商品與貨幣 C資本與雇傭勞動 D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35.生產商品的勞動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其中具體勞動的作用是( D ) P145A形成新的價值 B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 C創(chuàng)造必要價值 D形成使用價值36.貨幣的五種職能中最基本的是(D )。 P148A世界貨幣和貯藏手段 B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價值尺度與價格標準 D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37.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B )的矛盾。 P149A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B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C簡單勞動和抽象勞動 D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38.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C) 157A 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過程的統(tǒng)一B 價值和交換價值生產過程的統(tǒng)一C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D 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38.區(qū)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是( B ) P158A資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實物形式 B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資本各部分的價值轉移方式不同 D資本各部分的價值量不同39.某資本家工廠有不變資本200萬元,可變資本40萬元,剩余價值率為100%,該工廠的利潤率為(D )A 150% B 25% C 37% D 17% P15940.相對剩余價值的獲得是( B )。 P160A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 B生產部門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C個別企業(y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D企業(yè)勞動生產率高于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的結果41.資本循環(huán)的三種職能形式是( C) P165A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借貸資本 B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生產資本C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 D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流通資本42.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 B )。 P166A 社會總產品的構成問題 B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C 社會資本的循環(huán)問題 D 社會資本的周轉問題43..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 A )。 P167A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B工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C工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 D工人勞動的報酬44.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是(C ) P170A生產相對不足 B生產嚴重不足 C生產相對過剩 D生產絕對過剩45.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的實質是( D )。 P175A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分權 B每個公民都能通過競選參與政治活動,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人民當家作主 D協(xié)調統(tǒng)治階級內部利益關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46..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本是(A ) P184A金融資本 B銀行資本 C工業(yè)資本 D商業(yè)資本47..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寡頭在經濟領域中的統(tǒng)治實現方式,主要是通過( B )。 P 185A 代理制 B 參與制 C 企業(yè)聯(lián)合 D 個人聯(lián)合48.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主要依據是(B )。 P206A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尖銳化 B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C 現代無產階級的日益壯大 D個別企業(yè)有組織的生產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之間的矛盾49..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趨勢是( D ) P207A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 B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C計劃經濟取代商品經濟 D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50.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立的理論依據是( D )。 P214A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B法國的古典哲學C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D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51.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D )。 P228A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 B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C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 D實現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和全面發(fā)展52.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是( D )。 P257A原始社會的分配方式 B階級社會的分配方式C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 D共產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53.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最終目標是(D ) P264A奪取政權,消滅資產階級 B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C實行按勞分配 D實現共產主義54.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最終目標是( C ) P265A奪取政權,消滅資產階級 B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C 實現共產主義 D實行按勞分配二、多選題(在本題的每一小題的備選答案中,至少有兩個以上正確答案,請把你認為正確的答案填入附表二。少選、多選、錯選不給分。每小題2分,共10分。)1.作為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是(BCD )。 P3A馬克思主義政治學 B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C科學社會主義D馬克思主義哲學 E馬克思主義倫理學2.聯(lián)系具有下列哪些基本特點(BCD )。P40A必然性 B客觀性 C普遍性 D多樣性 E直接性3.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 BCD )。 P46A. 沒有質變就沒有量變 B.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C.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D. 量變和質變相互參透4.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包括。 P58A. 必須尊重客觀規(guī)律 B. 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guī)律的客觀性為前提C. 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D. 人在規(guī)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5.價值的特性有( ABCD )。 P79A客觀性 B主體性 C社會歷史性 D多維性 E主觀性6.下列選項中,屬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有(ACD )。 P 95A人口因素 B民族構成 C地理環(huán)境 D生產方式 E風俗習慣7.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是(AB )。 P153A勞動者擁有人身自由 B勞動者沒有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生產資料C勞動者被雇傭 D勞動者失業(yè)了 E勞動者以勞動為樂8.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ACD )。 P154A維持勞動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B勞動者維持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價值C勞動者養(yǎng)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D勞動者的教育和培訓費用 E勞動者的必要費用9.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下列屬于剩余價值轉化形式的是( ABCDE )。 P168A產業(yè)利潤 B商業(yè)利潤 C銀行利潤 D借貸利息 E地租10.在資本主義現實中,剩余價值是采取各種轉化形式出現的。它們有( CD )。 P168A. 成本 B. 工資 C. 利潤 D. 利息1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揭示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是(ABCDE )。 P255A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 B勞動成為人生快樂的巨大源泉C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 D階級消滅、國家消亡E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12.馬克思說: 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這段話說明( ABCD )。 P 267A. 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促使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最終原因B. 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的成熟C. 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tài),當它還能夠促進生產力發(fā)展時,是不會滅亡的D. 社會形態(tài)總是具體的、歷史的三、簡答題(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1.簡述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P36)答:人類的產生、生存和活動,是以實踐為基本方式和標志的。第一,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第二,實踐集中表現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第三,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對象性活動。人類通過改造自然的實踐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2.簡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P45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fā)展對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的統(tǒng)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結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3.簡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它們的基本形態(tài)。(1)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觀點。(2)唯物主義在其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tài):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3)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4.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P77答: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2分)首先,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不能是思想理論本身,也不能是客觀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 社會實踐。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這是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主要根據。5.簡述生產力及其系統(tǒng)的構成。 P100(1)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2)生產力是具有復雜的系統(tǒng),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資料(以生產工具為主)、勞動對象、勞動者。(3)生產力還包含著科學技術。6.簡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P102答: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首先,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其次,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第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能動的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7.為什么說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P150答: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因為:首先,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著商品經濟的本質及其發(fā)展過程。其次,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礎。最后,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8.簡述勞動力商品的特點。 P154答:勞動力商品既有價值也有使用價值,但各有其特點:⑴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第一,維護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這用于再生產其勞動力;第二,勞動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這用于延續(xù)勞動力的供給;第三,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這用于提供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⑵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勞動者進行生產勞動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費過程就是工人的勞動過程。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一般商品價值的源泉。勞動力的使用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新價值,而且還能創(chuàng)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勞動力商品的這種特殊使用價值。9.簡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 P188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有四種:第一,國家所有并直接經營的企業(yè)。第二,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企業(yè)。第三,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第四,宏觀調節(jié)和微觀規(guī)制。10.什么是經濟全球化?其內容是什么? P194答:經濟全球化指在生產不斷發(fā)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經濟活動超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qū)的范圍而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的一體過程。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多樣性的:一是生產的全球化。二是貿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業(yè)經營的全球化。11.為什么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是長期的、艱巨的? P232答:第一,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制約。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落后于發(fā)達國家,有的甚至落后很遠; 第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fā)展狀況的制約。 第三,國際環(huán)境的嚴峻挑戰(zhàn)。 第四,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12.簡述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 P236答:第一,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發(fā)展狀況和社會發(fā)展階段決定了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點。第二,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是造成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多樣性的重要條件。第三,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是造成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多樣性的現實原因。四、辨析題(每小題5分,共10分)1.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P38答: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因為人類社會與 動物社會 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實踐,社會生活各項內容也歸根結底在于實踐。第一,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系,而這些關系又構成了基本的社會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實踐以濃縮的形式包含著全部社會關系,它構成了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實踐有三種基本類型,即創(chuàng)造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創(chuàng)立和發(fā)生社會關系的實踐以及創(chuàng)造精神文化的實踐。這三種實踐構成了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社會發(fā)展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改造社會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實踐的發(fā)展也就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2.英雄是歷史的劇作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劇中人。 P130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它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貶低了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作用。(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物質財富,都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出來的。(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為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活動提供了物質前提;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群眾也以直接或間接的不同方式從事了精神生產的創(chuàng)造活動。(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3.賤買貴賣是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的源泉。 P159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剩余價值的本質是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中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資本家是因為購買到了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才能獲得剩余價值的。因為勞動力這種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它的使用和消費就是勞動,而勞動能形成價值,因而勞動力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創(chuàng)造出大于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能為其購買者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因此,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才是剩余價值的源泉。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的源泉不是在賤買賣貴的商品流通過程中,而是在(購買到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后的)使用勞動力的過程中。4.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論水平也越高。 P98答:錯。(2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依賴性,但社會意識又有其相對獨立性,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形式。因為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與思想理論水平的發(fā)展具有不同步性。如馬克思所處的德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但思想理論發(fā)展水平先進。現在一些經濟水平發(fā)展高的國家,其思想理論水平并不見得比一些發(fā)展水平低的國家高。5.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P158答:正確。(2分)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1分)。在現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例如貨幣、機器設備、商品等,但這些物本身兵不是資本,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這些物被用來從事以獲取剩余價值為目的的生產活動,也就是成為帶來剩余價值的手段時,它才成為資本。所以馬克思強調指出,資本的本身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剝削關系。6.意識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tǒng)一。(P31)這個命題是正確的。⑴ 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tǒng)一。⑵ 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特殊的物質 人腦的機能。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蛘呤钦_的反映,或者是錯誤的反映。但意識的表現形式上是主觀的。所以說意識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tǒng)一。7.價格對價值的偏離,是對價值規(guī)律的否定。 P146-147這個命題是錯誤的。(1)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2)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正是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表現形式。因商品價格雖然時升時降,但商品價格的變動總是以其價值為軸心。(3)另外,從較長時期和全社會來看,商品價格與價值的偏離有正有負,可彼此抵消。因此總體上商品的價格與價值還是相等的。所以,商品的市場價格常常與價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對價值規(guī)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現形式之一。五、論述題(2小題可任選一題。若每題都作,只評閱前一題。每小題15分,共15分)答:(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因此,它沒有絕對獨立性只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①社會意識與社會社會存在發(fā)展的不平衡性。經濟上先進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卻可能后;經濟上落后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可能先進。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其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對社會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社會發(fā)展起著阻礙作用。(2)重要性: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zhàn)略任務,它能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發(fā)展。它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經濟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及思想保證,也是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又是抵制封建主義、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重要武器,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重要武器。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僅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而且是關系到我國整個社會生活精神面貌的大問題。因此搞好它是極為重要的。答: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必然結果。首先,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在更大范圍內被支配,從而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其次,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的深化,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最后,緩和社會矛盾,協(xié)調利益關系,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B.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有四種:(1)國家所有并直接經營的企業(yè)。(2)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企業(yè)。(3)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4)宏觀調節(jié)與微觀規(guī)制。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fā)展,它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利于緩解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促進社會經濟較為協(xié)調地發(fā)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加快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進程。但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根本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它在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國家力量同壟斷組織力量結合在一起的壟斷資本主義。它是更有利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總利益的。答:第一,科學技術是歷史發(fā)展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茖W技術的發(fā)展標志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強,意味著能夠更多地創(chuàng)造出人們所需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科學發(fā)展使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變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使勞動力結構向著智能化趨勢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使人們的勞動方式正在經歷著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大系統(tǒng)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根本變革。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使產業(yè)結構、就業(yè)結構發(fā)生變革,生產的分工和協(xié)作的廣泛發(fā)展,最終必然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學習已日益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F代化的交通、通訊和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習、工作、交往帶來極大的便利;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們能更多地從事科學、藝術、文化、教育等事業(yè)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最后,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萍几锩紫韧ㄟ^改變社會環(huán)境來促進思維方式的發(fā)展,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思維方式的變革。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現象、新領域、新課題。第二,科學技術是一把 雙刃劍 ,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以造福于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消極后果。首先,由于對自然規(guī)律和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不夠,或缺乏對科學技術消極后果的強有力的控制手段而產生消極作用,對資源環(huán)境的破壞引起的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其次,科學技術的消極作用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有關。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并非都能使人們擺脫貧困,并非都能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科學技術有時 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tǒng)治的權力 。世界上的霸權主義利用現代科技發(fā)展武器,入侵他國,造成大量生命財產的損失,就是一個例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原因:第一,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達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lián)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第二,跨國公司的發(fā)展??鐕緸榻洕蚧峁┝诉m宜的企業(yè)組織形式,大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第三,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這樣就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guī)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制環(huán)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內容:第一,生產的全球化。國際水平分工使各國成為全球生產體系的一部分,成為商品價值鏈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整個地球儼然一個大工廠。第二,貿易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擴大,服務貿易發(fā)展迅速,參與貿易的國家急劇增加。第三,金融的全球化。國際債券市場融資規(guī)模迅速擴大,基金市場迅速成長,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第四,企業(yè)經營的全球化。其重要標志是跨國公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跨國公司的迅速發(fā)展,使生產、資本、商品的國際化進一步加深,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單從主觀方面或客觀方面都無法判明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是聯(lián)結主觀和客觀的 橋梁 ,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真實性的品格。實踐的這些特點和優(yōu)點決定了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8分)(2)堅持實踐標準,對貫徹黨的路線方針,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只有堅持實踐標準,才能真正堅持黨的思想路線,進一步破除束縛改革的舊的思想觀念和條條框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只有堅持實踐標準,才能深入實際,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敢闖敢干,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以及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改革推向前進,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堅持實踐標準,才能在改革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糾正錯誤,使改革不斷完善。(7分)六、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10分)請回答:這段材料蘊涵了什么哲學道理?答:上述材料主要蘊涵了真理與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的原理。(2分)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然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價值尺度,并將二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的結果。其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最后,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堅持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tǒng)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茖W精神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精神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fā)展看作是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貫徹 以人為本 的原則。從人民的利益和發(fā)展要求出發(fā),把美好的追求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重要目標。愛因斯坦作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就是這么做的。(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分析)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某鞋廠實行了一些新的生產和營銷策略,積極適應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實行一區(qū)一策。他們認為,統(tǒng)一的大市場也有區(qū)域的差異,市場的共同規(guī)律是以各地區(qū)不同的特點表現出來。他們把銷售總公司分為南方總公司和北方總公司,同時把公司化小,由原來的5家分公司裂變?yōu)?8家分公司,一個公司只管一個省份的銷售,每個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銷售策略。這種小公司大市場和一區(qū)一策戰(zhàn)略大大增強了產品的市場滲透力。請回答:通過上述材料,說明該企業(yè)是如何運用辯證法分析、解決矛盾,來增強產品的市場滲透力的?答案要點: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結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出來,它要求在承認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著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該企業(yè)具體分析了統(tǒng)一大市場中的區(qū)域差異,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實行一區(qū)一策,從而大大增強了產品的市場滲透力。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需要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促進經濟發(fā)展。同時,我國自然資源十分有限,環(huán)境污染較嚴重。我們面臨發(fā)展經濟和保護環(huán)境的雙重任務,面臨開發(fā)資源和保護資源的矛盾。請結合這一實際,并根據你對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的理解,談談在利用科學技術方面我們應該怎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1.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標志,對于推動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F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但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以造福于人類,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消極后果。其中不良影響之一就是在發(fā)展現代工業(yè)的過程中,違反自然規(guī)律,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環(huán)境污染等,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3.對此,我們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fā)展觀指導人們,樹立全球觀念、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和危機意識,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狹隘視野和急功近利的行為,正確對待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與消費活動,直至變革不適合自然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社會形式。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人類擺脫困境創(chuàng)造新的物質手段。

管理專業(yè):政府的社會管理以社會公平和公正為首要目標-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11:28:01政府的社會管理以( )為首要目標.A.社會和諧B.社會的發(fā)展C.社會公平和公正D.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解析:無。本題選C。下列哪一個不是非政府組織通常的稱呼( )A.事業(yè)單位B.非營利組織C.第三部門D.志愿者組織解析: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