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護理倫理-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6-0616:46:29中國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2005年5月第一節(jié):道德與倫理學一、道德(一)道德的含義1、道德的定義: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是調整人與人、社會及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它作為行為和思想的規(guī)范,包括理想、情操、信念以及個人與整個社會應該建立何種關系,他對社會學要承擔什么義務、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應遵守哪些原則等。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xiàn)象,它是由經濟基礎來決定的,是依據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tǒng)習慣和社會輿論來維持的,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的。道德是以榮和辱、正義與非正義、是與非、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觀念來評價和衡量自己的行為,從而調節(jié)人們之間的關系。2、道德的兩大領域和三個方面(1)道德的兩大領域?道德意識領域: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觀念、道德理想、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判斷等。(是個體的道德心理活動,使主觀的。)?道德活動領域:包括道德修養(yǎng)活動、道德教育活動、道德評價活動、道德實踐活動等。(是客觀的)(2)道德的三個方面?道德認識:指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系以及處理這種關系的原則和規(guī)范的認識。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判斷力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等。它是道德意識的基點和目標。?道德規(guī)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人們行為和關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行為準則。?道德行為:是人們在一定道德思想指引下,依據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所表現(xiàn)得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它是道德活動領域的基本內容。(二)道德的職能道德通過指導和規(guī)范人的行為,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文藝等領域發(fā)生重大的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的實現(xiàn)與道德職能的發(fā)揮有密切的關系。道德的職能包括:1、調節(jié)職能:通過評價、勸阻、和示范等手段糾正人們不道德的行為,促使人們從現(xiàn)有的行為轉變成應有的行為,從而調節(jié)人們之間的關系。2、教育職能:通過道德評價、道德教育和道德示范等方式,造成社會輿論,形成社會風尚,樹立道德榜樣,塑造理想人格,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觀念、情感和行為,從而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成為高尚的人。3、認識職能:通過道德判斷、道德標準、道德理想等方式,使人們認識自己與周圍世界價值關系的方向,促使人們重視那些符合人類發(fā)展需要的價值,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責任,了解人生價值、道路和理想等,引導人們棄惡從善,形成理想人格。二、倫理和倫理學(一)倫理:1、倫: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2、理:指道理和規(guī)則3、倫理:作為一個概念的使用始于《禮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安排有序為倫理。倫理后被引申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道理和原則?,F(xiàn)代漢語中,倫理具有兩層意思:一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準則;二是道德理論的意思。4、道德與倫理的關系:(1)詞源涵義:可視為異詞同義,都指社會道德現(xiàn)象。(2)科學角度:有區(qū)別。道德---指人們之間的實際的道德關系,更側重于道德實踐,包括道德規(guī)范、行為等;倫理---更側重于道德理學,是道德現(xiàn)象的抽象概括,多用于講道德作為一門學科來對待。(二)倫理學: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倫理學一詞的。他將道德分為倫理美德和理智美德,并將研究倫理美德的學科稱為倫理學。從此,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和發(fā)展。在中國,倫理學和哲學、政治融為一體,直到近代中國資產階級啟蒙學者才開始使用倫理學這一概念,使倫理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倫理學的定義:倫理學是以社會道德為研究對象,它將道德與其他人類活動區(qū)別對待,對道德現(xiàn)象加以界定,論證道德的本質、根源、特點、功能以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等。倫理學將道德作為唯一的研究對象,從一定的哲學和歷史觀來理解道德,并揭示它的本質和規(guī)律。(簡言之,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2、倫理學的基本問題: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其原因如下:(1)道德是從一定利益關系中引申出來的。道德調整的關系主要是利益關系,當人的利益出現(xiàn)矛盾沖突時,道德才會成為客觀要求。不同社會的利益關系會產生不同的道德體系。(2)道德原則在實際社會中適用的程度和范圍是由這些原則體現(xiàn)社會整體利益的程度決定的。(3)對待利益的態(tài)度是檢驗道德水準的試金石。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是道德和利益關系的重要內容,它決定著道德體系的原則和范圍,也決定道德活動的方向和標準。所以,各種道德原則都會在利益面前顯示其道德境界的水平。第二節(jié):職業(yè)道德與生命倫理學一、職業(yè)道德(一)職業(yè)道德的概念職業(yè)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事一定職業(yè)的人們在其特定的職業(yè)活動中形成的、指導自己行為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二)職業(yè)道德的特征1、在內容上:鮮明表達職業(yè)義務和職業(yè)責任以及職業(yè)行為上的道德準則。它將各種職業(yè)要求和職業(yè)生活相結合,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成為人們比較穩(wěn)定的職業(yè)心理和習慣。2、在形式上:具體、多樣、適用性廣。各種職業(yè)對從職人員的道德要求,一般是從本職業(yè)的活動和交往的內容和方式出發(fā),以適應于本職業(yè)的活動的客觀環(huán)境和具體要求。因此,它往往是很具體而不是原則性的規(guī)定。在表達上往往采取如制度、章程、守則、誓詞、保證、條例、公約等言簡意明的方式,便于從業(yè)人員接受和實踐,并較容易形成本職業(yè)所要求的道德習慣。3、在調節(jié)范圍上:職業(yè)道德主要調節(jié)兩方面的關系:(1)調節(jié)從事本職業(yè)人員的內部關系(2)調節(jié)從職人員同其服務對象的關系它主要用來約束從事本職業(yè)人員的思想和行為。4、在功效上(1)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的職業(yè)化,促進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2)是個人道德品質的成熟化,它是家庭影響和學校教育初步形成的道德狀況的進一步發(fā)展,是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成熟的階段。二、生命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一)生命倫理學的概念:生命倫理學是根據道德價值和道德原則對生命科學和衛(wèi)生保健領域內人類行為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科學。它包括醫(yī)學倫理學和護理倫理學。生命倫理學是在自覺的價值論基礎上提出來的,現(xiàn)代醫(yī)學行為往往涉及多種價值的交叉,如臨床實踐中有病人、醫(yī)務人員及社會三者的價值同時存在。這些并存的價值有時可能統(tǒng)一,有時則發(fā)生沖突。當這些價值發(fā)生沖突時,哪一個應占優(yōu)先地位,醫(yī)務人員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不同的價值觀念產生不同的結果。生命倫理學不僅承認價值觀的作用,而且要論證作為行動基礎的價值的重要性。生命倫理學就是由于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需要解決沖突而興起的。生命倫理學選擇最優(yōu)價值作為醫(yī)學行為的基礎。(二)生命倫理學中有關的理論1、公益論:公益來自于公正。公正要求:公平、合理地對待每一個社會成員。公證體現(xiàn)在社會性事業(yè)中,如何使利益分配得更合理,更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是一種公益性事業(yè),存在著一種收益和負擔的分配以及分配是否公正的問題。2、義務論:義務的基本含義是指: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在道德上應履行的職責。生命倫理學的義務論:是研究醫(yī)務人員在醫(yī)學活動中的基本道德義務。醫(yī)務工作者應該無條件地履行其道德義務;同時,應立足于社會義務,將對病人應盡的義務與對社會應盡的義務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3、美德論:是關于醫(yī)務人員道德品質的學說。研究醫(yī)務人員應具備什么樣的美德,如莊重、仁慈、耐心、富有同情心、寬宏大度等。4、價值論:在生命倫理學的研究中,價值實現(xiàn)不單取決于滿足病人的個體利益,還要涉及醫(yī)學發(fā)展及社會利益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生命倫理學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以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為前提的生命價值和醫(yī)學價值,要求將生命的尊嚴與神圣性與生命的價值和質量結合起來。(三)生命倫理學中的若干問題1、生殖技術與生育控制的倫理學問題1)生殖技術的倫理學問題(1)生殖技術的定義:用人工的技術及方法代替自然的人類生殖過程的某一步驟或全部步驟的手段。(2)生殖技術的基本形式?人工受精:?體外受精:?無性生殖(3)應用生殖技術應遵循的原則?生物學原則:要求生殖技術符合生物學的遺傳法則(一方面要有利于優(yōu)化人種;另一方面,應在人道德原則下進行---嚴禁在人與動物之間使用生殖技術)?社會學原則:以優(yōu)生和解決男女不育問題為基本目的。2)人類生殖控制的倫理學問題(1)生殖控制的定義:是指用生物的、醫(yī)學的、社會的合法律等手段,通過避免或中止懷孕等方法干預人類的生殖過程,以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2)生殖控制的手段:避孕、絕育、人工流產(3)生殖控制的道德倫理問題:是否需要知情同意;對待胎兒的態(tài)度及其生的權利。3)有缺陷新生兒處理的道德是非(1)有缺陷新生兒的定義:指由遺傳、先天、感染或外傷等原因造成的,出生時即具有引起智力低下或身體失去功能的疾病的嬰兒。(2)處理的對象:患有目前醫(yī)學無法救治和矯形的疾患的新生兒。(3)涉及到的倫理問題:生命神圣論、生命質量論、生命價值論的交叉和矛盾。生命神圣論的基本原則:一切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從這一觀點出發(fā),對有缺陷的新生兒,只要他是人,就有不可剝奪的、絕對的生的權利。不論新生兒的缺陷有多眼中,均應不惜一切代價給予救治,否則就是無視人的基本權利和慘無人道。(只兌患兒的生命負責而無視社會、家庭及患兒未來)生命質量論和生命價值論的觀點:有缺陷的新生兒盡管存在生命,也不能將其算作生命個體,因為畸形沒有生命質量。2、器官移植的倫理學問題器官移植是用一個健康的器官置換另一個損壞而無法醫(yī)治的臟器,已達到某種治療目的或挽救病人的生命。目前爭論的問題:1)供者的倫理學問題:供體的來源(死人+活人)2)受體的倫理學問題:病人的選擇問題(醫(yī)學資源的微觀分配:誰有資格享受器官移植;選擇接受器官移植的標準是什么;器官移植后病人身心的恢復程度與花費的代價的權衡;移植受體的選擇是否應該考慮醫(yī)學、心理、社會和經濟因素等)(1)醫(yī)學標準:由醫(yī)務人員根據醫(yī)學發(fā)展水平和自身的技能達到的判斷標準。醫(yī)學標準包括適應證與禁忌證。但問題是醫(yī)生面臨同樣的病人時應如何選擇,因此,社會標準就起了對醫(yī)學標準的補充作用。(2)社會標準:根據年齡(以青壯年優(yōu)先)、社會價值(以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為依據)和個人應付能力(應客觀地評價個人及社會的應付能力)等諸多的社會因素加以判斷。3、安樂死的倫理問題1)安樂死的概念:來源于希臘語---無痛苦、幸福地死亡(1)基本含義?死亡的狀態(tài):無痛苦地死亡?死亡的方法:無痛致死術(為結束不治之癥等病人的痛苦所采取的)(2)安樂死的形式?主動安樂死:指由醫(yī)務人員或其他人采取措施結束病人的痛苦或加速死亡過程?被動安樂死:停止對病人采用一切醫(yī)療措施,任其自然死亡(3)安樂死的方法:均涉及到主動結束一個生命的問題?放棄治療?自我執(zhí)行?親屬執(zhí)行?醫(yī)務人員直接執(zhí)行2)安樂死的道德爭議與倫理問題:三種看法(1)支持者:主要從人權及生命質量與價值的觀點出發(fā)。其觀點:a)當死亡不可避免時,通過安樂死來結束病人的痛苦是一種人道的選擇,每個人都有生及死的權利;b)實施安樂死可以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地應用到急需指出,是一種公益的選擇;c)人類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人可以選擇有尊嚴的死亡方式;d)安樂死的推廣是一種社會文明的標志,使人們重視自己生命質量的體現(xiàn)。(2)反對者:主要從生命神圣論及人道主義觀點出發(fā)。其觀點:a)生命是神圣的,任何人都有生的權利,安樂死是違背人道原則的;b)安樂死是一種慈善殺人,義務工作者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變相殺人的安樂死屬于違法犯罪行為;c)安樂死對現(xiàn)在不可就治的疾病不去爭取及攻克,勢必影響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同時也可能使病人錯過病情可能改善的機會。(3)持區(qū)別對待的觀點者a)對那些確已患絕癥,要求自愿結束自己的痛苦的人,可以實行安樂死;b)有些病人患有無治愈希望的疾病,但病人愿意痛苦地活著,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不應實施安樂死;c)對自愿的安樂死要采取慎重的態(tài)度,要有充分的證據。4、行為控制及其倫理學1)、行為控制的概念(1)定義:控制者通過一定的手段或方法使受控者的行為達到控制者的要求。(2)適用對象:神經科病人、精神病病人、心理疾患(3)分類?自我控制:為了自己的利益控制自己的行為以增加個人自主性?社會控制:為了社會利益對個人或一群人的行為進行控制?他人控制:控制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控制他人的行為2)行為控制中的倫理問題(1)爭議?有人擔心控制或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的技術是否合乎要求?有人擔心控制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他的自主性。(2)行為控制的目的:把自主性還給受控者。(3)行為控制應遵循的道德原則?行為控制應促使受控者的行為趨于正常?應盡量避免對受控者身體和理智能力的侵害?應避免使用從根本上改變受控者個性的方法?應實行多種形式的知情同意,不應在隱瞞或欺騙的情況下實施行為控制技術。5、人體實驗的倫理問題1)人體實驗的概念(1)定義:以人為實驗對象,用人為的方法,有控制地對受試者進行研究和觀察的方法。(2)人體實驗的分類?天然實施:是自然現(xiàn)象和戰(zhàn)爭、饑荒對人的實驗(因其手段、過程、結果不受試驗者的控制,因此其目的沒有道德責任)。?自體實驗:實驗者為了獲取信息及反映,用自己身體來做的實驗。?志愿實驗:是受試者在一定社會及經濟目的支配下,自愿參加的實驗。?強迫實驗:是在一定的武力及政治壓力下,不得不參加的實驗。2)人體實驗的道德倫理判斷:人體實驗的倫理概念有三層意義:(1)醫(yī)學實驗是否應該在人體上進行(2)人體實驗開展的依據、方法、范圍(3)規(guī)定人體實驗應遵循的倫理規(guī)范及原則3)人體實驗的道德原則(1)醫(yī)學科學目的的原則: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診療水平,以更好地維護和增進人民的健康。(2)知情同意原則:必須取得受試者及其家屬的同意(3)維護受試者利益的原則:必須維護受試者的利益,不能為了科研而損害病人的利益。(4)實驗對照原則:設置對照組以準確而客觀地判定試驗結果,消除片面性和主觀性第三節(jié):護理道德與護理倫理學一、概述(一)概念1、護理道德:指護理人員在其職業(yè)活動中,正確處理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及規(guī)范的總和,并以此作為評價護理人員的標準。2、護理倫理學:是以一般的倫理學基本原理為指導,研究護理道德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即是研究護理道德的一門科學。(二)護理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從廣義上講,護理倫理學是研究護理學在為病人、為社會服務中應遵循的道德原則的科學。護理倫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包括:1、護理人員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核心2、護理人員與其它醫(yī)務工作者的關系3、護理人員與護理學、醫(yī)學的關系4、護理人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三)護理倫理學的研究內容1、護理道德的基本理論2、護理道德規(guī)范3、護理道德的培養(yǎng)、教育及評價(四)護理倫理的實質:要求護理人員保持護理專業(yè)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在護理工作中對一切人實行高質量的人道主義服務,保護病人及一切服務對象的權利及尊嚴,為人類的健康事業(yè)做出貢獻。(五)護理倫理的特殊性1、護理工作的廣泛性、社會性與護理道德關系的多維性2、護理工作的嚴格性與道德的進取性3、護理工作的整體性: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豐富的護理學知識4、護理工作的藝術性:護理道德與護理實踐的統(tǒng)一二、護理道德的基本原則、規(guī)范與范疇(一)護理道德的基本原則1、自主原則:強調每個人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所掌握的信息與資料,不受外界干擾,自由地做出決定并采取行動,其實質是對人的尊重。2、有利原則:強調一切為病人的利益著想,盡量做對病人有益的事情。同時也要盡量避免對病人的傷害。(一切為病人的利益著想、避免或消除對病人的傷害時護士最主要的職責之一。)3、無害原則:不要做有害于病人身心的事,而且強調了護士的品德,應做到有同情心、仁慈和藹。4、公正原則:要求護士面對各種不同種族、膚色、年齡、職業(yè)、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水平的人,給予公正的護理。公正的實質是平等,即護士應對病人一視同仁,平等待人。5、知情同意原則:(1)含義:病人在醫(yī)院所接受的主要治療必須在病人或其家屬全面了解情況,經過自身的判斷,自愿表示同意的條件下才能進行。(2)條件:1)病人必須對所接受的診斷、治療或護理完全知情,即了解其原因、方法、優(yōu)點及缺點,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或副作用等;2)同意必須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礎上,任何強迫病人同意或病人由于害怕報復而同意的均不屬于知情同意;3)病人或家屬是在完全清楚、有能力做出判斷及決定的情況下同意的。(二)護理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1、道德規(guī)范:是一定的社會向人們提出的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guī)律的反映。2、護理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是護理道德行為與道德關系的普遍規(guī)律在護理實踐中的反映,是護士的具體行為準則,它是評價護理人員職業(yè)道德的具體標準。3、護理道德規(guī)范的主要表現(xiàn):職業(yè)榮譽感、同情心與責任心、職業(yè)進取心。4、護理道德規(guī)范的具體規(guī)定:(1)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的原則(2)熱愛護理專業(yè),做到自尊、自強(3)尊重病人的尊嚴及權利,注意保守其隱私和秘密(4)廉潔奉公,維護病人的利益和安全(5)同情、體貼病人,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6)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7)與其他人員團結合作,互尊互助(8)不斷更新知識,勤學不輟(三)護理道德的基本范疇1、義務:是個人對他人、社會及集體應履行的道德責任和使命。護理道德中的義務,是指護士自覺自愿地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傷,維護人們健康的道德責任。義務本身是一種客觀的外在的使命、職責和任務。2、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產生的內心體驗的自然流露,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和周圍環(huán)境的一種感覺反映和態(tài)度體驗;道德情感則是根據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所生的情感,是個人的道德意識的外在表現(xiàn);護理道德情感是護理人員根據一定的護理道德準則,在處理護患關系、評價護理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護理人員的道德情感,是對護理事業(yè)、對人們的健康所持有的態(tài)度,這種情感產生于護理實踐活動中,并在護理實踐活動中發(fā)揮作用。3、良心: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對社會的義務過程中,對自己行為應負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義務是一種內在的、被人們自覺意識到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使命和責任感。護理道德良心是護理人員在對病人和對社會的服務中,對自己的職業(yè)行為負有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4、榮譽:是對道德行為的社會價值所做出的公認的客觀評價的主觀意向。包括兩個方面的意義:(1)是人們或社會對某種行為的客觀評價,指人們履行了對社會的義務,并對社會做出一定貢獻之后,得到社會的公認和褒獎;(2)指個人對自己行為的社會價值的自我意識。護理道德的榮譽,是指護理人員在履行了自己對社會和對病人的義務之后,得到社會輿論的公認和褒獎,也是個人對自己護理行為的社會后果及社會評價的關心及隨之而產生的滿足感。護理道德范疇的榮譽,是建立在病人健康利益基礎上的。5、功利:指功效和利益。護理中的功利,是指護理人員在履行護理道德義務,堅持病人利益第一的前提下,得到社會、集體的承認后所取得的個人正當利益。從護理道德的原則出發(fā),護理人員必須明確維護病人的健康和社會利益是護理人員的最大功利;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必須堅持集體功利至上的原則;同時,護理人員應該在堅持將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維護自己個人的正當權益。三、病人的權利和義務(一)病人的權利1、病人權利的定義:病人患病后應享有的合法、合理的權力和利益。2、病人權利的具體內容:(1)醫(yī)療、護理、保健、康復的享有權(2)疾病認知權和知情同意權:病人有權了解有關自己疾病的所有信息,而且有權在情的基礎上做出的同意。(3)自由選擇權:病人有權根據醫(yī)療條件或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醫(yī)院、醫(yī)護人員、醫(yī)療和護理方案。(4)享有保密權:病人有權要求醫(yī)務人員將其由于疾病的治療而泄漏出來的個人隱私及秘密進行保密,不使其擴散。(5)免除部分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權利:當病人生病后,有權根據疾病的性質、病情發(fā)展的進程等,要求解除某些責任和義務,或暫時改換工作崗位,以及休養(yǎng)等。(6)監(jiān)督自己的醫(yī)療及護理權益實現(xiàn)的權利(二)病人的義務1、自我保健的義務: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發(fā)揮自身在預防疾病和增進健康中的能動作用,掌握自身健康的主動權。2、主動求醫(yī)、積極配合治療、護理的義務3、支持醫(yī)學科學發(fā)展的義務:病人有義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支持醫(yī)療護理工作的發(fā)展,如新藥、新技術的使用,以及死后捐獻遺體或部分器官組織。(三)護士在保護病人權益中的作用1、尊重及維護病人的人格及權利2、工作中精益求精,竭誠為病人服務3、理解同情病人,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四、護理人員的道德修養(yǎng)1、概念:是護理人員通過自我教育、自我鍛煉和自我評價,將護理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范轉化為個人的內在品質的過程。具體說,是根據護理道德的原則、規(guī)范和范疇,培養(yǎng)自己職業(yè)道德的過程。2、目的:培養(yǎng)護理人員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3、任務:通過對護理道德原則及規(guī)范的認識和體驗,使護理人員形成區(qū)別善良與邪惡、光榮與恥辱、高尚與卑鄙、誠實與虛偽等方面的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形成符合道德要求的內心信念,在無人監(jiān)督或無人知曉的情況下,都能自覺地按護理道德原則實施護理。4、意義:護理人員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對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糾正不良的醫(yī)療風氣,樹立為人類的健康事業(yè)奮斗的崇高的職業(yè)理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文化與護理-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6-0616:44:59文化與護理中國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2005年5月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從生物醫(y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已經成為現(xiàn)代護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整體護理模式要求在對病人實施護理的過程中,綜合考慮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掌握有關文化的內容以及文化與護理的關系,才能使護士明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病人的需要,準確地理解病人的各種行為,以提供適合病人文化背景的護理,達到滿足病人文化需求的目的。第一節(jié)文化概述一.文化(一)文化的概念: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文化一詞來表示不同的范疇。文化常常是人們對精神財富以及精神生活的一種通稱。而從社會學的角度,文化可以從廣義上定義為作為群體或人的活動方式,以及為這種活動所創(chuàng)造,并又為這種活動方式所憑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是人的群體或類借以相互區(qū)別并與它類區(qū)別的依據。不同學科對文化有不同的定義,目前公認的文化定義是: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體或社會的生活中形成的,并為其成員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總和,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風俗習慣、風尚、生活態(tài)度及行為準則,以及相應的物質表現(xiàn)形式。文化現(xiàn)象一般包含三個方面:1、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一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物質形態(tài)(物質財富),如機器、工具、書籍、衣服、計算機等2、精神文化:指理論、觀念、心理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科學、宗教、符號、文學、藝術、法律、道德等(精神產品)。3、方式文化:是文化現(xiàn)象的核心和最基本的內容,包括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社會遺傳方式**亞文化:當一個社會的某一群體形成一種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時,這種文化被稱為亞文化。亞文化是僅為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所特有的文化。亞文化一般不與主流文化相抵觸或對抗。亞文化可以圍繞著職業(yè)種類發(fā)展而成,如醫(yī)學或軍事部門的亞文化;也可能是基于種族或民族的差異,例如中華民族文化是漢、滿、蒙、回、維、藏等多種民族亞文化交融的結果;亞文化還可以是源于地區(qū)的差異,如中國的南北地區(qū)的文化差異。(二)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個社會所有文化內容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這種形式往往表現(xiàn)了一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一般認為,文化模式包括以下九個方面:1、符號:語言、文字、色彩等2、物質特質:它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如飲食、住所等。3、藝術:指經過系統(tǒng)加工、歸納整理的社會意識,如繪畫、音樂。4、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5、習俗:人類在社會實踐,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如各種禮儀、民俗。6、家庭社會制度: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guī)范構成,如社會經濟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婚姻形式、家族制度等。7、方式:財產占有方式與交易方式8、政府:如政體、司法9、戰(zhàn)爭(三)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復雜概念,具有下列特征:1、超自然性與超個人性:(1)超自然性:文化的第一要素在于它是對人的描述。它只與人以及人的活動有關,它包括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財富。也可以說,自然界本無文化,自從有了人類,凡是經過人類耕耘的一切均在文化的研究之中。(2)超個人性:文化的超個人性在于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及創(chuàng)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是個人。文化是對一個群體或一類人的描述,他所要體現(xiàn)的是人的群體本質、群體現(xiàn)象,或類的本質與類的現(xiàn)象。文化不是對個人的描述,僅僅體現(xiàn)個人特征的現(xiàn)象不屬于文化現(xiàn)象。2、地域性與超地域性:(1)地域性:文化是人類的歷史產物,它伴隨著人類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而產生與發(fā)展。而人類的出現(xiàn)首先是分地域的,并且互相隔絕。因此,每個人群便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化。所以,文化一出現(xiàn)就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使得地域間的文化互相區(qū)別。(2)超地域性:有兩層含義:1)有些文化既發(fā)生和存在于這個地域,也發(fā)生和存在于其他地域,它不是某一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而是諸多地域的共同性文化或全人類性文化,即文化的人類性。2)有些文化首先只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發(fā)生、發(fā)展和成熟,但這種文化又可以為其他地域所接受、吸收和同化。這種文化在被其他地域接受之前屬于地域文化,而在后來便成為超地域文化或人類性文化。自然科學、技術、發(fā)明物等首先是地域文化,而后又由于具有超地域性的特征轉而成為人類性文化。例如,我國文化遺產中的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首先是地域性的,然后成為全人類所共有的一種超地域性文化。3、時代性與超時代性(1)時代性: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一個時代的文化與另一個時代的文化會有明顯的差別,劃分的依據是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時代差別也就是一種文化的時代差別。文化便由此留下了鮮明的時代痕跡。所以,文化有原始文化、中世紀文化、現(xiàn)代文化,或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等的文化時代性差異。(2)超時代性:同一民族文化中,各時代文化共同的東西可以看作是超時代特征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的永恒性文化,這種文化與這個民族相隨不離。例如,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經過了漢唐經學、宋明理學等發(fā)展階段,其儒家思想的精神實質并未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意識、精神生活和傳統(tǒng)習慣的準則。文化的超時代性還表現(xiàn)在有些具有鮮明時代痕跡的文化能夠超越其產生的時代,而在新的時代和新時代文化共存并構成新舊文化的沖突。新舊文化沖突時,如果人們掌握了新文化中某種制度或實踐主體的意義,就會接受新文化。4、文化的象征性與傳遞性(1)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象征性是指文化現(xiàn)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其意義一般會超出文化現(xiàn)象所直接指向的狹小的范圍。例如,白顏色本來只是一種顏色,但當人們把白顏色作為一種文化因素時,他便有了廣泛的象征性,如白旗意味著投降,白衣天使專指護士等。文化的象征性遍及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很大部分就是學習文化象征性的過程。(2)文化的傳遞性:指文化一經產生就會被世人模仿和利用。傳遞有兩個方面:縱向傳遞和橫向傳遞。縱向傳遞是將文化一代一代傳遞下去;橫向傳遞是指在不同的地域、民族之間的傳播。例如,中國飲食文化進行了縱向和橫向傳遞。(四)文化的分類1.硬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如物質財富。硬文化是文化的物質外殼,即文化的表層結構。在文化的沖突中,相對來說,文化的表層結構較易隨著沖突而改變自身。2.軟文化:是指活動方式與精神產品。是文化的深層結構。在文化的沖突中,相對來說,文化的深層結構則不易在沖突中改變,而最難改變的是深層結構中的心理沉淀部分。這種不易改變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心理沉淀是文化結構中最深層的文化層面,它不僅僅是個人長期形成的心理習慣,更主要的是一個民族數代人積淀而成的心理習慣,由于這種積淀在人們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觀念定勢、思維定勢、價值標準定勢,故積重而難返;其次,對于外來文化,人們最易理解和接受的也是外來文化的表層結構,即硬文化部分,而對于其深層結構,即軟文化部分,則不易理解和接受。例如,西方人較易接受中國人發(fā)明的火藥和火藥制造出來的鞭炮,但對于中國人用鞭炮驅鬼避邪的行為,即文化的心理內涵則難以理解和接受。(五)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會或民族分野的標志:在不同國家、民族或群體之間,文化表現(xiàn)出來的本質區(qū)別要比膚色、地域、疆界等深刻得多。(例如:中國和美國在價值觀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差異為中國人強調集體主義、集體成就,而美國人強調個人主義和個人成就)2.文化使社會有了系統(tǒng)的行為規(guī)范:文化使一個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觀念更為系統(tǒng)化,文化集合解釋著一個社會的全部價值觀和規(guī)范體系,如風俗、道德、法律、價值觀念等。3.文化使社會團結有了重要的基礎:文化使社會形成一個整體,這也稱為文化的整合功能。社會上的各種文化機構都從不同的側面維持著社會的團結和安定。(例如:政治機構實現(xiàn)著社會控制,協(xié)調著群體利益;教育機構培養(yǎng)著社會成員,使之更符合社會需要;軍隊保證著社會的安定等)。4.文化塑造了社會的人:沒有人出生時就帶有特定的文化特色,但具有學習文化、接受文化的能力,從而促進了個性的形成與發(fā)展,個體掌握生活技能,培養(yǎng)完美的自我觀念和社會角色,并傳遞社會文化。二.文化休克(Cultureshock)(一)文化休克的概念又譯為文化震驚、文化震撼。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初次進入到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如到了不同的民族、社會群體中或地區(qū)甚至國家時所產生的思想混亂與心理上的精神緊張綜合癥。(二)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引起文化休克的主要因素是突然從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到了另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從而在以下幾個方面產生問題:1、溝通交流(Communication):溝通是一個遵循一系列共同規(guī)則而互通信息的過程。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溝通的發(fā)生通常會受到文化背景或某種情景的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樣的內容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脫離了文化背景來理解溝通的內容往往會產生誤解。(1)語言溝通:語言溝通是人類用來交流信息的最常見、最重要的工具,但文化背景和文化觀念的差異可能導致語言不通,如語種不同或應用方言土語,即使使用同一種語言,語言的各種形式因文化背景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含義。在中國,朋友之間互相詢問年齡、工資都是常見的事情,很少有人會拒絕回答,但如果遇上西方國家的人也詢問同樣的問題,對方可能非常生氣,認為年齡和工資純屬個人的隱私問題,所以可能導致溝通的中斷。我國有56個民族(漢、蒙古、藏、維吾爾、苗等),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和溝通交流的模式。當一個人從熟悉的環(huán)境到陌生環(huán)境時,就會遇到語言溝通交流問題。(2)非語言溝通交流:指運用非語言方式進行的溝通交流,身體通過身體運動、聲音、觸覺及運用空間等進行信息的傳遞。非語言性溝通的形式有身體語言、反應時間、空間效應、類語言等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溝通模式不完全相同,所代表的信息含義也不同。2、日常生活活動差異(Mechanicaldifference)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規(guī)律的日常生活活動,當一個人改變了文化環(huán)境時,其日常生活活動、生活習慣將會發(fā)生變化,需要去適應新環(huán)境下的文化模式,往往會使人產生挫折感。新環(huán)境下的住宿、交通工具、作息制度、工作環(huán)境等都需要人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適應,有時會給人們增加煩惱,從而引起文化休克。3、孤獨(Isolation)孤獨往往伴隨著溝通交流而來。主要是對新環(huán)境感到生疏,又與親人或熟悉的朋友分離或語言不通,因而倍感孤單、無助,產生焦慮和對新環(huán)境的恐懼。4、風俗習慣(Customs)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一旦改變了文化環(huán)境,必須去適應新環(huán)境中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新環(huán)境中的飲食、服飾、待客、居住、消費等習俗可能與自身原有的文化環(huán)境不同,但又必須去了解和接受。(例如:許多中國人一想起奶酪的滋味就難以忍受,對把蚯蚓等昆蟲當飯吃感到惡心,但有些民族卻把它視之美味)。這些文化的差異會使人短時間內難以接受,從而出現(xiàn)文化休克。5、態(tài)度和信仰(attitudesandbeliefs)態(tài)度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通過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不斷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對事物的評價和傾向。信仰是對某種主張或注意的極度信任,并以此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信仰主要表現(xiàn)在宗教信仰上。態(tài)度、信仰、人生的價值觀和人的行為在每一個文化群體之間都是不同的,受自身環(huán)境的文化模式的影響。以上造成個體文化休克的五個因素使個體對變化必須做出適應和調整。當同時出現(xiàn)的因素越多、越強烈時,個體產生文化休克的強度越明顯。(三)文化休克的分期當一個人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進入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時,常常經歷以下四期的變化歷程:1、興奮期:當一個人剛剛到達一個渴望到達的新環(huán)境時,被新環(huán)境中的人文景觀和意識形態(tài)所吸引,對一切事物都會感到新奇,此時人們往往渴望了解新環(huán)境中的風俗習慣、語言行為等,并希望能夠順利開展活動,進行工作。此期的主要表現(xiàn)是興奮。(例如:一般的旅游者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或國家時往往會有此期的表現(xiàn))2、意識期:此期個體的好奇、興奮感已經消失,開始意識到自己要在新的環(huán)境中作長時間的停留,他必須改變自己以往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去適應新環(huán)境中的生活方式及新環(huán)境中的風俗習慣,此時,個體原有的文化價值觀念與其所處新環(huán)境的文化價值觀念標準產生文化沖突,個人的信仰、角色、行為、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等會受到挫傷。尤其當原定計劃無法正常實施、遭遇挫折時,個人會感到孤獨,思念熟悉環(huán)境中的親人、朋友,會感覺新環(huán)境中的一切都不如自己熟悉的舊環(huán)境,會有退縮、發(fā)怒和沮喪等表現(xiàn)。此期是文化休克綜合征中最嚴重也是最難度過的一期。3、轉變期:此期個人開始學習、適應新環(huán)境中的文化模式,逐漸了解、熟悉新環(huán)境中的硬文化和軟文化,采取一定的方式,如參加日常生活活動、慶?;顒拥热バ迯妥晕遥瑢Πl(fā)生的文化沖突不再認為是對自我的傷害。此期開始解決文化沖突問題。4、接受期:此期個人已完全接受新環(huán)境中的文化模式,建立起符合新文化環(huán)境要求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等。認為新環(huán)境和以往的舊環(huán)境一樣令人舒適和滿意,在新環(huán)境中有安全感,一旦需要再次離開新環(huán)境回到舊環(huán)境中,又會重新經歷一次新的文化休克。(例如:我國許多早年移居國外的移民都處在此期,如再返故里,反而會產生文化休克)(四)文化休克的表現(xiàn)隨著個體所處的文化休克的時期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一般具有以下表現(xiàn):1、焦慮:焦慮是指個體處于一種模糊的不適感中,是自主神經系統(tǒng)對非特異性或未知的威脅的一種反應。焦慮有以下表現(xiàn):(1)生理表現(xiàn):坐立不安、失眠、疲乏、聲音發(fā)顫、手顫抖、出汗、面部緊張、瞳孔散大、缺乏目光的接觸、尿頻、惡心嘔吐、特別動作增加(如反復洗手、喝水、進食、抽煙等),心率增快、呼吸頻率增加、血壓升高。(2)情感表現(xiàn):自訴不安,缺乏自信、警惕性增強、憂慮、持續(xù)增加的無助感、悔恨、過度興奮、容易激動、愛發(fā)脾氣、哭泣、自責和譴責他人,常注意過去而不關心現(xiàn)在和未來,害怕出現(xiàn)意料不到的結果。(3)認知表現(xiàn):心神不定,思想不能集中,對周圍環(huán)境缺乏注意,健忘或思維中斷。2、恐懼:恐懼指個體處于一種被證實的、有明確來源的恐怕感中。文化休克時恐懼的主要表現(xiàn)是:躲避、注意力和控制缺陷。個體自訴心神不安、恐慌,有哭泣、警惕、逃避的行為,沖動型行為和提問次數增加,疲乏、失眠、出汗、暈厥、夜間噩夢,尿頻、尿急、腹瀉、口腔或咽喉部干燥,面部發(fā)紅或蒼白,呼吸短促、血壓升高等。3、沮喪:由于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適應而產生的失望、悲傷等情感。(1)生理表現(xiàn):胃腸功能衰退,出現(xiàn)食欲減退、體重下降、便秘等問題。(2)情感表現(xiàn):憂愁、懊喪、哭泣、退縮、偏見或敵對。4、絕望:絕望指個體主觀認為個人沒有選擇或選擇有限,以致不能發(fā)揮自己的力量。面臨文化休克時,個人認為走投無路,表現(xiàn)為凡事處于被動狀態(tài),說話減少,情緒低落,對刺激的反應減少,感情淡漠,不愿理睬別人,被動參加活動或根本不參與活動,對以往的價值觀失去信念,生理功能低下。(五)影響文化休克的因素1、個人的健康情況:在應對文化沖突造成的壓力時,身心健康的人應對能力強于身心衰弱的個體。2、年齡:處于學習階段,生活方式、習慣尚未成型的兒童對生活形式改變適應較快,應對文化休克的困難較少,異常表現(xiàn)也較輕。相反,年齡越大,已習慣的文化模式越難改變,不會輕易放棄熟悉的文化模式而去學習新的文化模式。3、以往應對生活改變的經歷:一個以往生活變化較多,并能夠對各種變化很好適應的人,在應對文化休克時較生活上缺乏變化的人困難要少,文化休克的癥狀也較輕。(六)文化休克的預防1、提前熟悉新環(huán)境中的文化模式:在進入新環(huán)境之前,應提前了解、熟悉新環(huán)境中的各種文化模式,預防文化沖突時突然產生的文化休克。2、主動接觸新文化環(huán)境中的文化模式:進入新環(huán)境之后,應盡快接觸、理解新的文化模式。在兩種不同的文化發(fā)生沖突時,如果人們理解新環(huán)境中文化現(xiàn)象的主體,就會較快接受這一文化模式。3、尋找有力的支持系統(tǒng):在文化沖突中產生文化休克時,個人應積極尋求可靠、有力的支持系統(tǒng),即正規(guī)的支持系統(tǒng)包括有關的政府組織或團體和非正式的支持系統(tǒng)包括親屬、朋友和宗教團體。第二節(jié)文化與護理護理專業(yè)是為他人服務的專業(yè)。為了從多方位的角度全面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需要評估服務對象的宗教、種族、性別、職業(yè)、經濟社會地位等文化背景,理解他們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行為,制定符合個體化的整體護理計劃,提供相應的文化護理,滿足服務對象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的護理需求。一.文化背景對護理的影響無論臨床護理、家庭護理還是社區(qū)護理,護理工作的對象都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當人群出現(xiàn)生理、心理或精神問題尋求幫助時,護士要理解病人對健康、疾病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觀念。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都有自己特殊的習慣模式、語言和家庭生活模式、對疾病的應對模式,只有結合他們的文化模式做出全面的護理評估,才能提供個體化的整體護理。(一)文化背景影響疾病發(fā)生的原因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態(tài)度或生活方式,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某些疾病的發(fā)生。我國西北地區(qū)的人以豪飲為榮,以酒交友、待客,勸酒不飲被認為是無禮行為,結果發(fā)生乙醇成癮和慢性乙醇中毒性精神障礙的發(fā)病率高于其他地區(qū)。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由于社會、歷史、交通、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制約,不同地區(qū)經濟、科技、醫(yī)藥等發(fā)展水平不同,也使疾病的發(fā)生原因不同,例如有些少數民族地區(qū)近親婚配,發(fā)育遲滯和精神分裂癥等遺傳病發(fā)病率較高。(二)文化背景影響病人對疾病的反應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對同一種疾病、病程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反應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家庭支持等文化背景會影響病人對疾病的反應。1、性別的影響:不同性別的病人對疾病的反應不同。確診癌癥后,女性病人比男性病人的反應更加積極。因為中國文化要求女性賢惠、寬容,而只有心理穩(wěn)定、能夠容忍委屈和打擊才能做到賢惠和寬容,所以當女性遭受癌癥的打擊時,能夠承受由此產生的痛苦和壓力,表現(xiàn)出情緒穩(wěn)定和積極態(tài)度。而社會要求男性挑起家庭和社會的重擔,而面臨癌癥時,男性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為家庭和社會工作,從而產生內疚和無用感,感到悲觀和失望。另外,我國文化社會更多地容忍女性表達各種各樣的情緒,如當眾哭泣得到憐憫和安慰;而男性不能轉移自己的痛苦,轉而把自己和他人、社會隔絕起來,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社交障礙。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也會影響病人對疾病的反應。一般情況下,教育程度高的人患病后能夠積極主動地尋求相關信息,了解疾病的原因、治療和護理效果。教育程度低的人認為治療和護理是醫(yī)務人員的事情,與己無關。病情惡化時,抱怨醫(yī)務人員,更換求醫(yī)途徑,開始尋求民間的偏方。有時還會由于認知錯誤導致情緒障礙。(例如,子宮切除后婦女,認為自己失去了女性的特征和價值,擔心發(fā)胖,擔心失去吸引力被丈夫拋棄,或認為再不能夠進行性生活,導致性欲降低和性冷淡)。有時不僅病人出現(xiàn)錯誤的認識,病人的丈夫、周圍的親戚、朋友也出現(xiàn)同樣的認知錯誤。(三)文化背景影響病人的就醫(yī)方式文化背景和就醫(yī)方式有密切關系。個人遭遇生理上、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問題,如何就醫(yī)、尋找何種醫(yī)療系統(tǒng)、以何種方式訴說困難和問題、如何依靠家人或他人來獲取支持、關心、幫助等一系列就醫(yī)行為,常常受社會與文化的影響。1、宗教觀念:宗教觀念影響著人們的就醫(yī)行為。例如,我國某些少數民族信奉的宗教認為疾病是鬼神附體或被人詛咒,所以對病人的治療首先請宗教領袖或巫醫(yī)念經或驅鬼,祈求真主保佑使病人免除災禍。當上述措施無效,病情嚴重時才送到醫(yī)院救治。2、經濟條件:病人的經濟條件會影響病人的就醫(yī)方式。經濟條件好的人出現(xiàn)健康問題后會立即就醫(yī),而經濟條件較差的人則會忍受疾病的痛苦而不去就醫(yī)。(四)文化影響人們對死亡的認識死亡是生命的終結,而對生命終結的認識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死亡的觀點包括:1、中國傳統(tǒng)的死亡心態(tài)文化:包括死亡心理文化和死亡意識文化。例如,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臨終時所關心的事情、對待自殺的態(tài)度、死亡價值觀等。2、中國傳統(tǒng)的死亡行為文化:包括不同民族的居喪習俗(如臨終關懷習俗、哭喪習俗)、不同民族的埋葬方式(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以及不同的埋葬制度、喪禮及喪服制度。二.萊寧格(Leininger)跨文化護理理論(一)理論的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從事人類文化護理研究的護理專家萊寧格在兒童指導之家工作時,與這些兒童和雙親接觸,通過對這些兒童的行為觀察發(fā)現(xiàn),兒童中反復出現(xiàn)的行為差異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這次經歷及其后的系統(tǒng)性研究,使她成為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位專業(yè)護士,并創(chuàng)立了跨文化護理理論(transculturalnursingtheory)。(二)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文化照顧是人類生存的必需條件:文化照顧是人的一種天性,是人類文明社會形成、生存、發(fā)展壯大的基礎及必需條件。(1)照顧:是與幫助、支持或促能性(是指對已經喪失某種能力的人,進行促進恢復或加強能力的幫助)行為有關的現(xiàn)象。這些行為是為改善和促進另一個體(或群體)的健康狀況或生活方式的一些需要的。Leininger認為照顧在護理學中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沒有照顧,治療就不能有效地進行;而沒有治療,照顧卻可以有效地進行。(2)文化照顧(culturecare):用一些已被理智地認識道德價值觀、信念和已定型的表達方式,來提供幫助、支持或使另一個個體(群體)維持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或面對死亡和殘疾。2、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具有文化照顧的共性和特性: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照顧體驗,因而就會形成這種文化所特有的一種照顧模式。一種文化中的照顧的表達方式可能與另外一種文化有著天壤之別。因此,為病人提供合乎其文化環(huán)境的照顧是護理人員的職責之一。(1)文化照顧差異(culturecarediversity):是由人們在對待健康、處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或面對死亡的文化中所衍生的一些對照顧的各種不同意義、價值、型態(tài)和標志。(2)文化照顧的共性(culturecareuniversality):是由人們在對待健康、處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或面對死亡的文化中所衍生的一些對照顧的共同的、相似的或一致的意義、價值、型態(tài)和標志。3、文化照顧分為普遍照顧和專業(yè)照顧:專業(yè)照顧與普通照顧在意義及表達方式上有很大的區(qū)別。(1)普通照顧:是人類一種天性的具體體現(xiàn),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2)專業(yè)照顧:是一種有目的、有意義的專業(yè)活動,是一種工作而不是一種屬性。專業(yè)照顧是那些幫助性、支持性、關心性的專業(yè)行為,以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從而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或生活條件,以利于人類社會的生存及發(fā)展。萊寧格認為,護理的本質是文化照顧,照顧是護理的中心思想。照顧是護理活動的原動力,是護士為病人提供合乎其文化背景的護理基礎。護理照顧體現(xiàn)在護士與病人的護患關系中,以及各種各樣的護理活動中。護理照顧與其他職業(yè)照顧不同,護理照顧是以病人的健康為目的,并從整體觀念出發(fā),為病人提供符合個人獨特需要的護理照顧。萊寧格指出,以文化為基礎的護理照顧是有效地促進和維持健康和從疾病和殘疾中康復的關鍵因素。過去護士們在給不同文化的人提供照顧時,沒有從跨文化的角度來賦予價值和實踐。要使護理對世界上各種人有效、合理和切合實際,就必須具有跨文化照顧的知識和技能。(三)萊寧格理論的目標萊寧格理論的目標是為個體、家庭和群體的健康提供與文化相應的護理照顧。三.文化護理的原則(一)綜合性原則在住院病人的護理過程中可以采取多方面的護理措施,如飲食護理、心理護理、支持護理等綜合方法,使病人盡快適應醫(yī)院的文化環(huán)境。(二)教育原則病人在住院期間往往有獲得有關疾病信息知識的需求,護士應根據病人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知識水平),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梢圆捎脗€別或集體指導方法,通過講解、板書、多媒體、宣傳冊等形式,進行疾病的預防、治療、護理和康復知識宣傳,使病人正確認識疾病,積極參與疾病的治療和護理過程。(三)調動原則文化護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在能力,配合病人的文化需求,調動病人的參與意識,使病人積極配合疾病治療和護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護,對疾病預后充滿信心。(四)疏導原則在文化護理中,出現(xiàn)文化沖突時,應對病人進行疏導,使其領悟并接受新文化護理。(五)整體原則實施護理時,不僅要考慮到病人本人的因素,還應評估其家庭、社會因素,爭取得到各方面的合作、支持和幫助,幫助病人適應醫(yī)院的文化環(huán)境。四、文化護理的策略(一)滿足病人文化需求的護理策略文化因素與對病人實施的護理活動密切相關。護理措施應結合病人的文化背景,以滿足病人的文化需求。1、理解病人的求醫(yī)行為:了解病人對醫(yī)院、醫(yī)生、護理人員的看法與態(tài)度,結合病人對治療和護理的期待進行護理(例如,有些病人因缺乏醫(yī)學知識,認為只要舍得花錢吃藥、治療即可,卻輕視護理效果。但臨床上有許多身心疾病單靠吃藥往往不能完全解決健康問題,也改變不了病人情緒和人際關系),因此,護士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健康教育、輔導和指導,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合作。2、明確病人對疾病的反應:護士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應動態(tài)地了解病人的健康問題,以及病人對健康問題的表達和申述方式。東方文化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當人們的心理挫折無法表露時,往往把它壓抑下來,以否認、合理化等防衛(wèi)機制來應對,或以身體的不適如頭疼、胃口不好、胸悶作為求醫(yī)的原因,但如果進一步地詢問,大多數病人會描述自己內心的困擾、人際關系和文化的沖突。此時,護理人員不應該直接指出病人存在的是心理問題而不是生理問題,以免觸犯病人對心理疾病的社會否認。護理人員應能夠通過對病人的臨床護理工作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進一步明確病人的社會心理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與病人、病人家屬一起共同完成護理活動。3、建立適合文化現(xiàn)象的護患關系:護士與病人之間建立的關系既要符合治療性的護患關系,又要適合文化現(xiàn)象的人際關系,護士需要考慮以下三點:(1)及早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人際關系中,病人把接觸的人分成自己人和外人,并區(qū)別對待。對自己人較信任,暢談心事,期待關心;對外人則保持距離,不夠信賴。護理人員護理的關鍵在于能夠與病人建立起有治療性的護患關系,盡早成為病人的自己人,取得病人的信賴與合作。(2)理解病人的行為:不少病人由于受到文化觀念的影響,對護理人員持有雙重態(tài)度,即想依賴和不愿意依賴的復雜心理。病人一方面對護理人員的權威性如經驗要求過多,依賴性很強,期望護理人員替自己解除困難;另一方面不一定聽從護理人員的意見和安排,同一問題會同時要求醫(yī)師或其他醫(yī)務人員解決。護理人員應理解病人對待護理人員的態(tài)度和行為,滿足病人的文化需求。(3)重視病人的心理體驗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解釋模式,護理人員不能因為病人使用了與護理人員不同的文化模式來解釋事情的發(fā)生及健康問題就認為病人荒唐、可笑,甚至認為病人不可理喻而不理睬病人。(例如,一個人身體不適,他認為是死亡的親人的靈魂附身,此時,護理人員要根據病人的年齡、知識結構等文化背景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的心理與行為。)(二)幫助病人適應醫(yī)院的文化環(huán)境的策略病人因為疾病而住進了醫(yī)院,離開了原來所熟悉的生活及工作環(huán)境而進入陌生的醫(yī)院環(huán)境,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我國是多民族國家,由于人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信仰、道德、價值觀取向也不同。在健康服務系統(tǒng)里,護理人員是幫助病人減輕、解除文化休克的最重要的成員,也是幫助病人盡快適應醫(yī)院文化環(huán)境的專業(yè)人員。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病人的文化要求、健康-疾病的觀念、信仰和行為方式,向病人提供多層次、多體系、多方位、高水平、有意義和有效的護理服務,以預防和減輕住院病人的文化休克,使其適應醫(yī)院的文化環(huán)境。1、幫助病人盡快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通過入院介紹使病人盡快熟悉和了解醫(yī)院、病區(qū)、病室的環(huán)境、設備、工作人員、醫(yī)院的規(guī)章制度等醫(yī)院的文化環(huán)境。(物理環(huán)境+人文社會環(huán)境)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應了解溝通交流中文化的差異,使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病人預防和減輕住院引起的文化休克。在醫(yī)院的環(huán)境中,醫(yī)護人員使用的醫(yī)學術語,如醫(yī)學診斷的名稱、化驗檢查報告、治療和護理過程的簡稱等,可以造成病人與醫(yī)護人員之間溝通交流的障礙。如備皮、灌腸、導尿、胃腸減壓、閉式引流、空腸造瘺、房缺、膽囊造影等醫(yī)學名詞常使病人對自己疾病的診斷及檢查的結果迷惑不解,感到恐慌,甚至產生誤解,加重了病人的文化休克。3、尊重病人的風俗習慣:(1)飲食方面:我國滿族、錫伯族禁食狗肉;蒙古族禁食牛肉;回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等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禁食豬肉,每年九月齋戒期間從黎明到日落禁止進食和飲水。(2)特殊忌諱:南方人忌諱數字4,認為是死的諧音,不吉利,所以在安排床位上應盡量避開病人所忌諱的數字。(3)民族習俗:有的民族術前不宜剃陰毛;有的民族手術前要進行祈禱等。此外,在病情觀察、疼痛護理、臨終護理、尸體料理和悲傷表達方式等方面要尊重病人的文化模式(例如,應對信仰伊斯蘭教的病人尸體進行特殊的沐浴。不同性別的人表現(xiàn)悲傷的方式不相同,男人多保持沉默來懷念死者,女人則哭泣并需要別人安慰和支持)4、尋找支持系統(tǒng):家庭是病人的一個重要支持系統(tǒng),因此護理人員應了解病人的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親子關系、教育方式等情況,利用家庭的力量預防文化休克。(例如,住院兒童的護理中,可充分利用父母的愛心和責任心,依靠他們幫助住院兒童克服孤獨感,表達感情和困難,應對及解決問題。)5、注意價值觀念的差異: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產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念,護士應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的價值觀念差異(例如,在道德觀念上,中國人主張孝道,對住院的老年人往往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了盡孝,包攬了所有的生活護理,卻使得老年人喪失了自我、自立,作為護士應順應老年病人、病人家屬的價值觀念,滿足他們的自尊心和愿望。)6、遵循文化護理的原則:綜合性原則、教育原則、調動原則、疏導原則、整體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