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測常識模塊:關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討論

一、概念 (一)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腦中產生的反映形式。它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等。 感覺是人對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體的感官對內外環(huán)境適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個別屬性,感覺因分析器不同可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機體覺等不同種類。 知覺是對客觀事物表面現象或外部聯系的綜合反映,它為主體提供客觀對象的整體映象。知覺不是感覺的簡單總和,它是主體依據以往的經驗和知識對感覺所提供的各種特征和外部聯系分析和綜合的產物。 表象是曾經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識中的保存、再現或重組。表象再現的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對人的實踐活動最重要的特征。

(二)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重要階段,以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為認識對象,是對事物的內在聯系的認識。它包括三種形式: 概念: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構成科學體系核心的邏輯要素。 判斷:反映事物關系的思維形式,是對事物的狀況和性質有所判定的思維形式。 推理:由已知合乎規(guī)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維形式,是通過對某些判斷的分析和綜合再引出新的判斷的過程。 二、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一)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對立性表現在: 1.與認識對象的聯系不同:感性認識是認識主體通過感覺器官在與對象發(fā)生實際的接觸后產生的,它與認識對象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認識是認識主體通過抽象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而獲得的,它與認識對象的聯系是間接的,具有間接性。

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認識通過感覺器官與認識對象接觸,形成關于對象的生動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體形象的方式反映對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認識是通過抽象思維,從現象中揭示出本質,從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對象,具有抽象性。 3.反映對象的深度、層次不同:感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具體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聯系。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和規(guī)律。 (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tǒng)一性表現在: 1.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2.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認識的真正任務是透過事物的現象掌握其本質和規(guī)律。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感性認識滲透著主體的理性成分,理性認識則包含豐富的感性認識材料。

軍隊文職綜合知識指導:認識的本質

1.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 在認識的本質問題上,存在著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一條是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另一條是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路線。唯物主義哲學堅持反映論的立場,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唯心主義哲學顛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否認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把認識看作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經驗的東西。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主觀自生的,是內心反省的結果,是心靈的自由創(chuàng)造物??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上帝的啟示或絕對精神的產物。雖然它們的說法和表現形式不同,但在本質上都反對唯物主義反映論,堅持唯心主義先驗論。這就割斷了認識同客觀現實的聯系,否定了認識的客觀依據,陷入了主觀隨意性。

能動反映論與直觀反映論的區(qū)別 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雖然都堅持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但是兩者之間又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舊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成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外界對象。它有兩個嚴重缺陷:一是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二是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認識的辯證性質,不能把認識看作是不斷發(fā)展的過程,而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這種消極被動的直觀反映論是不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繼承了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嚴重缺陷。首先,辯證唯物主義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認識論,科學地規(guī)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認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首先是一種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

這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是認識主體能動地創(chuàng)造的過程。其次,辯證唯物主義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應用于考察認識的發(fā)展過程,科學地揭示了認識過程中的多方面的辯證關系,全面地揭示了認識的辯證過程,把認識看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 3.能動反映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創(chuàng)立了能動的反映論,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本質,指出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其主要內容是:第一,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任何認識都是主體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對客體的反映,都是以觀念形態(tài)再現客體的特征、本質和規(guī)律。在這里,客體即客觀對象是人類認識的出發(fā)點。

一定的客觀對象規(guī)定著一定的認識指向和內容。第二,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既有客體對主體的作用,更有主體對客體的作用。主體是具有復雜結構和進行活動的社會性的人,它在反映客體過程中,必然會動用其內部結構的所有功能,對所反映對象的內容進行選擇、整理、改造、解釋、猜想等,因此不僅能對客觀對象進行直觀的摹寫,而且能對客觀對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僅能反映事物當下樣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動而可能成為的樣子。也就是說,人的認識不僅僅是客觀事物的摹本,而且為改造客觀事物提供藍圖。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觀念的映象,既是一種反映,又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反映。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而且揭示了這種能動反映的基礎和機制,這就是實踐。實踐是主體客體結構中的一種基本的功能關系,它表現為主體借助工具與客體發(fā)生實際的、物質的相互作用,是把主體和客體真正聯系起來的中介。認識之所以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正是由于實踐不僅把客觀事物提供給主體作為其認識的內容,而且能為主體提供加工、改造客體內容的認識模式,從而把認識的反映性和創(chuàng)造性統(tǒng)一起來。恩格斯提出: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 為了深入理解人對世界的能動反映是如何實現的,需要了解認識的結構。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具有同構性,表現為這兩種活動在要素和運作方式上的相似性、一致性,兩者的基本要素都是主體、客體以及連接二者的中介工具、手段等,都是主體運用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體,表現為主體和客體按一定方式實現的相互作用。

認識主體是以某種方式從事社會實踐和進行認識活動的人。認識客體是指進入人的認識活動,被主體的觀念把握活動所指向的客觀對象。認識中介是以各種形式的認識工具、手段為要素,包括運用和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人的認識能力、認識水平發(fā)展程度的標志,它決定著不同時代人們認識活動的基本方式,它主要由物質性認識工具、觀念(知識)性認識工具和作為感性符號系統(tǒng)的語言工具所組成。